春夜,清凉的夜。
喝盏清茶,捧本好书,那便是最好不过了。
近日,我又沉浸于武侠小说中,灵魂随之神游千里。
今天读到《楚留香新传》的第一部——《借尸还魂》,故事如暗夜的深巷,将人深深地包裹起来。
穿越,穿越。我到了离奇、神秘、恐怖的世界,《借尸还魂》的故事在我的身边活起来。
闲话少叙,看这段:
暮色渐深,夜已将临,但广大的掷杯山庄,尚没有燃灯,秋风虽急,却也吹不散那种浓重的凄苦阴森之意。
圆荷评:
语言凝练深邃,描写出夜色渐深、秋风急迫的氛围,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凄苦的场景。
“静悄悄的,没有人,也没有人走动,每个人都像生怕有来自地狱的鬼魂,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等着拘人魂魄。”
文字的力量是神奇的。
文字描写的是阴森、恐怖的场景。没有人、也没有丝毫的声音。作者通过生动形象地比喻,将寂静和空洞感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全文每个词都像活过来的鬼魂,阴沉沉地盯着读者。这极度的寂静,似能产生将人吞噬的力量。
这静态的文字,却又有着强大的力量,让人产生深深的压抑、惊悚之感,仿佛未来人们将面临无尽的恐怖与危险。
树叶几乎已全部凋落,只剩下寂寞的枯枝在风中萧索起舞,就连忙碌的秋虫都已感觉出这种令人窒息的悲哀,而不再低语。
这段文字则表现出一种悲哀、落寞的氛围。
秋天枯黄的景象,也是生命的落寞,谢幕。
凋落的树叶、寂寞的枯枝、不语的秋虫、令人窒息的悲哀……
整段文字的情感渲染和氛围营造,非常细腻,文字的优美与震撼的表述,让我叹服。
只有张简斋在室中不停地往来蹀踱着,但脚步也轻得宛如幽灵,似乎也生怕踏碎了这无边的静寂。
左二爷一直将头深深埋藏在掌心里,此刻忽然抬起头来,满布血丝的眼睛茫然瞪着远方,嘶声道:“灯呢?为什么没有人点灯,难道你们连看都不许我看她吗?”
楚留香无言地站了起来,在桌上找到了火刀和火石。刚燃起了那盏带着水晶罩子的青铜灯,忽然一阵狂风自窗外卷了进来,卷起了盖住尸身的白被单,卷起了床幔,帐上的铜钩摇起了一阵阵单调的“叮当”声。 宛如鬼卒的摄魂铃,狂风中仿佛也不知多少魔鬼正在狞笑着飞舞。
文章通过描写张简斋不停地踱步,以及幽灵般轻飘的步伐,营造出室内的神秘、恐怖的氛围。
下面通过左二爷的动作“深深埋藏在掌心里”,让我们感受到左二爷无比的悲痛。嘶哑的声音,表现左二爷内心的极度痛苦和不安。而在这死黑的寂静中,他要人点染灯火的语言描写,也反映出他对女儿的深情和留恋。
楚留香点亮水晶灯的场景,营造出一缕微弱的光芒,增强了环境的神秘感。而突然狂风的刺激下,被卷起的床单、床幔、铜钩的摇晃,及寂静中的摄魂铃一般的“叮当”声,更加剧了恐怖氛围的感觉,让人不寒而栗,紧张的氛围,似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可能射出骇人之剑。
“噗”的一声,楚留香手里的灯火也被吹灭了。
他只觉风中竟似带着种妖异的寒意,竟忍不住激灵灵打了个寒噤,手里的水晶灯罩也跌落在地上,跌得粉碎。
四下立刻又被黑暗吞没。
风仍在呼啸,那些江南名医已忍不住缩起了脖子,有的人身子已不禁开始发抖,有的人掌心已沁出了冷汗。
这段真是极为恐怖。
读者可感受到这个空间强烈鹅的压迫感与恐惧氛围。
通过摄魂铃和狂风的形容,让人产生一种幽灵或是鬼怪的联想,同时又伴随着一股诡异的风,更加增加了恐惧感。
后面的楚留香打寒颤、手中水晶灯的粉碎,则突出了这个空间的恐怖氛围。
呼啸的风,江南名医们的反应,也贴切地表现了这个场景的恐怖程度,令读者不由地产生紧张和恐惧情绪。
整段氛围渲染得满满的,让人毛骨悚然,同时又被这恐怖的力量深深吸引,接下去读。
就在这时,床上的尸体忽然睁开眼睛,坐了起来!
这刹那之间,每个人的心房都骤然停止了跳动。然后就有人不由自主,放声惊呼出来。就连楚留香都情不自禁地退后了半步。
只见那“尸体”的眼睛先是呆呆地凝注着前方,再渐渐开始转动但双目中却仍带着种诡秘的死气。
左轻侯显然也骇呆了,嘴唇在动,却发不出声音。
那“尸体”眼珠子呆滞地转了两遍,忽然放声尖呼起来。
呼声说不出的凄厉可怖,有的人已想夺门而逃,但两条腿却抖个不停,哪里还有力气举步。
在这段,作者通过“尸体”忽然睁开眼睛,这一刺激的手法打破了原来的惊悚与黑暗,让人们瞬间陷入到新的恐慌之中。
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每个人的反应和情绪,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深深的恐惧和惊骇。
而“尸体”的描写也相当生动:“尸体”呆滞的目光、双目中诡异的死气,足以让人心脏跳出胸膛。对“尸体”的动作以及神态描写,进一步营造了神秘和惊悚的氛围,加强了场景的诡异和阴森。
整个描写跌宕起伏,表现出不凡的笔力与奇特的构思。
文字,可以如幽灵般,将人的精神抓得紧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