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心记真实
文/情绪化的大笨蛇
第【114】篇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59113/fcd095d57e41c7c4.jpg)
前言:
《小学问》是马东联合“奇葩说”的作者们一起出版的书籍,用以解决7种人生焦虑。
这本书的特色在于,虽然主题基本固定在某个范围,但里面的内容却不限制,这就导致这本书的知识点和精华,不同于专业性书籍长篇累牍的知识框架,而在于每个作者碎片式、细节性、闲聊般的,将自身的知识储备,综合用文字解读的方式。
读者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虽然因知识庞杂、丰富,难免造成冲击力较大,甚至一时难以接收,但恰因知识体系划分不够明确,往往在主题限制内容不限的文章中,可以触类旁通,学习到更多新奇的知识点,甚至可以深究作者们的脑洞之旅。
精华:
在第三章“你真的理解挣钱这件事吗?”,第一篇文章是《为什么有人可以躺着把钱挣了?》。
这篇文章总体结构为总分总。首先,用问题的方式点出“为什么有人可以躺着把钱挣了”的主题;其次,通过一个故事来给出问题的答案,即“风险劳动”;接着,总结了“风险劳动”的特质,并延伸出管理学中“懒蚂蚁效应、机构的囚徒”概念;最后,结合主题,前后呼应,再次概括了答案。同时,还特别在文章的末尾设置一个小要点,可以当作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吸引我的并不是“风险劳动”这个概念。因为这篇文章提出的“为什么有人可以躺着把钱挣了”这个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偶尔会谈论,而“风险劳动”这个概念即使概括的不精准,但谈及的内容也相差不远。
反而是文章中延伸的概念--“懒蚂蚁效应”和“机构的囚徒”,让我眼前一亮,并加以深度思考。
我认为,作者其实是在本文将“风险劳动”分成了狭义和广义的“风险劳动”。
狭义的“风险劳动”,主体是指风险劳动者,内容是风险劳动者本人应具备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管理、决策能力等;
而广义的“风险劳动”,主体除了包括风险劳动者本人,还包括企业。对内,风险劳动者本人应在本职工作之外具备基本的风险把控能力;对外,在企业管理上,特别设置一个把控风险的岗位或者部门,降低企业发展风险。
这时,在广义的“风险劳动”中,“懒蚂蚁效应”和“机构的囚徒”两个管理学中的概念就顺势出现了:
“懒蚂蚁效应”,即懒蚂蚁不被日常事务工作绑定,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侦查和研究企业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外界环境的敏锐感知。
说白了,就是称为懒蚂蚁的这个特别群体,平时不做常规性的事务工作,而作为企业或者团体的先锋员和指引者,用他们的敏锐感知,不遵常规,带领企业或者团体走崭新的方向,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机构的囚徒”,从我的理解,即不管是任何人在任何圈子做任何事,时间久了都会麻木,会被眼前的事务绑定。
被概括为“机构的囚徒”的人,这个时候,就要警醒自身,不要变成只关注眼前事务,却没时间思考更广阔前进方向的人;这个时候,不管工作多忙,也一定要留给自己反省总结、提升自我的时间,去思考一些简单概括为“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从风险劳动的释义,到懒蚂蚁效应和机构的囚徒解释,这篇文章让我对“为什么别人可以躺着挣钱”这个问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外行往往看的是热闹,别人的工作看起来清闲,实际上内里的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从本文的角度来说,那些所谓“躺着挣钱”的别人,其实只是选择了正确的劳动方式,不管是承担风险,还是给企业指引方向、创造发展,这种表面上的闲,实际上蕴藏了别人深厚的功力和成功的秘诀。
后语:
而同时,我也不禁发散了大脑思维,思考了一些本文没有展开论述的问题:
比如,假如我不是“躺着挣钱”的人,其实为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可以去争取成为别人眼中“躺着挣钱”的人,这就意味着,想要更好的发展,需要从舒适圈走出,主动去学习去承担风险劳动;
比如,懒蚂蚁效应中提及的懒蚂蚁,做的事可以简单概括为本职工作之外的所谓“无用”之事。但是,在没有恰逢其时之前,谁也不能评断所谓的“无用”之事真正蕴含的价值。正如陈道明和高晓松说的一样,他们的人生,其实最后起很大作用的恰恰就是一般人眼中的所谓“无用”之事。
比如,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深入了解一行之前,当不清楚那些“躺着挣钱”的人背后付出的辛苦和承担的风险之前,或者说,不管是对任何事任何人,没有深入了解、没有一样的经历之前,切忌因为别人表面的行为动态,而轻易下片面的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