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五:发挥非制度性评价机制的作用
问:付老师,你们班的奖惩措施都有什么呀?量化积分吗?具体的加减分标准可不可以给我说一下啊?量化积分每次开始得很好,可是到了最后往往无法坚持,而且时间久了,孩子也觉得很无趣?
答: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功能性、工具性在班级里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比如奖励,积分?星星?小红旗?奖品?屡见不鲜,当然不乏一些老师运用得如鱼得水,恰到好处,这其中一定有老师拿捏的细节在助力。
比如惩罚,扣积分?扫地?批评?相信大部分老师都拘泥于口头批评居多。
但其实班级和社会最大的不同在于成员不同,相比较于社会成员的鱼龙混杂,班级成员则更为澄澈,更为明晰,且孩子们的生活更需要趣味性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非白纸黑字地告诉孩子,你必须怎么做,不能怎么做,那样显得过于刻板,久而久之,确实无法起到对孩子促进的作用。
这里就有一个“非制度性评价”,如,突然的惊喜,与事件本身相关联的小收获,小学阶段的孩子,更倾向于情感的交流,你给孩子加了5分,也许还不如一次真诚的聊天来得重要。
课堂上,孩子一次认真高技术含量的回答,他需要的不是制度性的表扬,更需要的是饱有情感的赞赏,表扬是自上而下的,带有地位的不对等和差异,赞赏则不同了,是发自内心的,带有情感投入的。
孩子完成了一次认真全对的作业,尝试着告诉他,我想把你的作业放在讲台上一天,让那些无法认真完成作业的孩子观摩学习,可以吗?试想一下,孩子是不是一天都处于亢奋状态,那么他的认真会不会继续延续,当然会,甚至会波及到更多的孩子。
孩子特别认真的完成了一次值日,尝试着告诉他,我可以拍下来吗?明天请你利用早读时间告诉大家,为什么你能把地拖得这么干净。试想,孩子的一次认真得到了另一部巩固,接下来他的分享也好、积极坚持也好,不都是个人品格的深挖和拓展吗?
孩子拾金不昧捡到了东西归还了失主。尝试着请他画出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并请其他小朋友根据孩子的话写出一篇文章,并交给拾金不昧的孩子批改,这样,是不是不仅把拾金不昧的品格得到了推广,更关注到最细腻的内心,更多的孩子体会到拾金不昧的精神愉悦。
孩子乐于助人帮助了同学。请班里孩子,都来说出,曾经被人帮助的经历,并请乐于助人的孩子做主持人,主持这场分享会,因为是他的乐于助人,引导了更多的乐于助人,他值得站在这个舞台上,这比任何奖励都能给他最大的幸福和满足感。
……
作为班主任,这样的情景还有很多,尝试着给我们的班级奖惩增加一些温度,投入一些情感,让孩子真正地被尊重、被认可、被看到,而不仅仅只是被管理。
发挥非制度性评价的感染力、亲和力、容纳力,尝试着增加肢体触动、情感联结、语言共情,相信老师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从中真正地关注到人性,收获到为人师的愉悦感、职业幸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