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打小就怕和陌生人搭话,哪怕是亲戚。
记得孩童时期,每每知道亲戚有谁家办宴请之事,我就会提前想一个法子,到那天爸爸妈妈没办法强迫我去,一个很NO的法子,不过每次都很实用。那就是提前把所有的新衣服都穿得脏脏的,然后到那天的头一天把所有的衣服都洗了,身上就穿一套很旧很旧的衣服。那个时候家里也不是很多新衣服,走亲戚当然得穿得整洁体面一些,到了那天,妈妈让我去换衣服,然后,我就以衣服洗掉没干为由,躲过一次又一次串门的机会。当然,妈妈一次也没发觉我是故意为之。按现在来说或许就叫做“自闭”吧?那时,爸爸妈妈根本就没听说过这么一个词吧。
不喜欢说话,源于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是上天觉着我少说话,多做事更有益处吧。那样很多年,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埋头做事到更觉着快乐。
后来,慢慢长大,为谋求生存不得不说话,于是,红着脸,打着抖,小心翼翼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声音小得仿若蚊子的嗡嗡声,生怕说得不好,遭旁人笑话。还好,遇上的人都挺和善的,看着我涨红的脸,手足无措的样子,不但没有笑话我,有时还会鼓励我慢慢表达,让我没有那么紧张,放松了不少。但每次交流下来,感觉手心、额头、后背都有冒汗的感觉。说话这门艺术对于我来说,真的比干体力活还要辛苦得多得多。慢慢的适应了简单的说话,就以那样较为紧张的说话方式维持着生计的需求。
处于现在这资源丰富的时代,我才慢慢体会到,或许是自卑,或许是自闭,又或许是知识面的狭窄,词穷,怕一开口说出让人笑话的语句来,出于对自己的“面子”的一种保护,羞于启齿的缘故也是有可能的。就现代语言来说,典型的属于“情商低”。
对于不爱说话的转换“情商低”也是最近看书才体会到。其实就现在来说,我也慢慢言语多起来,有时甚至有点喋喋不休的架势。和旁人一聊话题,遇上我知道的话题,就像话夹子打开了一样,倾泻而出。那个拘谨的我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常常感觉那个畅所欲言的不是我,我好像站在我的对立面,看着那个口若悬河的我喋喋不休的和旁人聊着话题。有点迷惑,那是我的哪一面?或者哪一个是我?又或者是上天的指引,让我把这样的见解与旁人诉说?
我想也许没有人去计算一天24小时下来,会说多少个字的话吧?但我计算过。那次声带长了息肉,说话刚开始是疼,后来变成上午可以说出声,到了下午,只能看到我的嘴说话的样子,就是没有声音,即便声嘶力竭也显得静悄悄的一样。医生建议做一个小手术,把息肉剪除,后续就是一周不能说话,估计是怕说话震动声带,会把伤口裂开,不易愈合吧。乐意配合,想想一周可以再次“不说话”,也是蛮不错的体验。想着台湾的电视剧《哑巴新娘》,我也做一回“哑巴”,体验一下感受。
那时,儿子还小,需要时刻教导孩子走合宜的路。时常告诉他什么合适做,什么适合拒绝。平时一张嘴就能达成的事,此刻却显得那么的不容易。为此,准备了一个“交流本”,一切以笔头来诉说心里需要表达的话语。一周下来,写了整整的一个笔记本。儿子也乐于接受。用笔来交流,需要文字来体现思绪,有了思考的时间,也就不像平日里口无遮拦的一激动啥都说了,要考虑什么样的语言儿子听了能接受,平日急切的心态也变得平静了不少,儿子也变得更懂事儿了。尽可能的听我的建议,觉得做了手术的妈妈一下变了,还忍不住夸我,说我不那么急躁了。突然觉着,人生中那些黑暗的时光,也一定有一道光把它照亮。每件发生在其自身上的事,无论美丑,都是一件礼物。这份礼物包含着更为广阔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什么,关键在于我们的心灵是否更为充盈。
对于说话来说,绝大部分人天生都会,而且说得很艺术,字字珠玑,琢磨不透,需要揣测其中字与字之间的搭配的不同深意。除了特殊的一部分人外,因天生聋哑,或者后天生病所致。虽听不到他们的语言表达,但是看他们的手势,眼睛的清明也是能明了他们的心意的,或许比起字字珠玑、能言善道的人来说,也不失人生风雅。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倒觉得不说话有不说话的益处,倒是更怀念那段“哑巴”的岁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