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之际突然犹豫起来,思绪万千,竟然不知从何处下笔。
从前的日子如流水般消逝,总把期盼寄托在将来。等到从前的将来出现在眼前,竟觉得如此平淡无奇。而再也回不来的从前,仿佛也没有什么值得纪念和珍惜留给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懵懵懂懂渐渐模糊,在那片比大海还深的脑回沟里,捞不起一具完整的记忆残骸。
晚饭时分常常成为“打捞”的最好季节。平日里我早出晚归,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父母才会饶有兴致地诉说着他们的从前。
“从前连白米饭都稀罕,能填饱肚子活下来都不是一件容易事。”这是父辈们常说的一句话,对于现在看见白米饭都一脸厌恶的人来说,是无法体会那个饥饿年代的艰辛。
那时候父亲考取了县一中,全县最好的学校。这所中学直到我高中毕业那个年代,其教学质量和口碑仍是全市仅次于市一中的学校。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父亲每个礼拜都要在家和学校这段五十公里的路途上徒步往返。星期天凌晨天还蒙蒙亮,父亲便备好行囊上路,一直走到当天半夜才赶到学校。那时节,家里仅剩的一点米都留给这个书生,和着番薯煮成稀饭装在一个搪瓷茶缸里,从农村一路晃荡到县城。八九月的天气,再经过近二十个小时的颠簸,一茶缸的稀饭早已发馊发臭,父亲却无比珍惜这只有读书人才能享受的食粮。
这段路途的煎熬终究只维持了一个月,在残酷的生存压力面前,父亲无奈地放弃了县一中,选择了离家十多公里的城月中学,庆幸的是这所中学在当时也是仅次于县一中的学校。对父亲来说,只要有书读,这种妥协还是能够接受的。也就是在这个校园里,他和现在的广东著名诗人洪三泰成为了同学。
高中毕业后,父亲选择了参军。在那个年代,高中文凭已经算得上高级知识分子,而作为军人更是令人趋之若鹜的理想职业。在这个偏僻的北山洋村里,父亲总算熬出了头,除了他的堂兄考上了令全村为之沸腾的北京大学之外,他也算全村热议的有为青年。
北山洋村小的可怜,全村不到一百户人家,养育着一个不起眼的姓氏——邹。家里人从没告诉过我这个姓氏的由来,只听一些老人说过我们的族人都是从北方迁过来的。后来不知从哪里翻出族谱,有记载最早的祖先在江苏海安为官。再后来我查了一些史料,邹氏始祖可追溯到商朝末年的微子启,微子启就是商纣王同父异母的哥哥,商朝末年为数不多的清流。
周武王灭纣之后,专门给微子启保留了宋地,封微子启为宋国的国君,用以保存商汤以来的国风。微子启死后,弟微仲继位。微仲八世孙正考父,为宋国上卿。从正考父开始,产生了两条重要分支,一条分支为孔姓,一条分支为邹姓。
孔姓一族从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开始,到六世孙就是中国的大圣人孔子。而邹姓则从正考父的另一个儿子宣靖父开始,以先父食邑地“邹”为姓。所以就有了“奔鲁者孔,留邑者邹”之说。
或许父辈们并不知道,关于孔姓和邹姓,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本姓,我们本姓“子”。子姓是商朝的国姓,商汤姓子,名履。微子启、微仲当然也姓子,孔子也姓子。只不过到了孔父嘉,其儿子便开始用父亲的名字“孔”作为姓氏;而宣靖父的后人则以食邑“邹”作为姓氏。
有些事情好像冥冥中注定,父亲的名字就叫做子伯,二叔叫子仲,听说是村里一个秀才起的名字。时空穿越了两千多年,当年的微子启和微仲两兄弟,似乎想透过那看不见的量子为后人残留一些当年的基因。(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