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作者: 冯俊龙 | 来源:发表于2024-06-11 00:01 被阅读0次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小时候,常常边唱这句近乎于儿歌一样的顺口溜,边高兴得拍手大笑;长大了,知道这大概是形容男女相伴、事物相生的意思,脸上便有了些庄重;年纪慢慢大了,对生活有了些理解,再看到这句话,眼睛里便有了些亮光,心也酸涩起来。

    妻要去新疆,要我一起去,因为我原定的计划没有完成,尽管她一再做我的工作,我也不能与她同去。不知道这次分别会有多长时间,心里其实早已开始充满惆怅。要自己做饭、洗碗,还要洗衣服、做家务,等等,我不知道一个人在家的日子怎么过。暗地里,我甚至还想过,像我这种不喜欢出外应酬的人,会不会沉闷到窒息?

    结婚这么多年来,和妻分开,一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刚结婚的第二年。那时我还年轻,少年不知愁滋味,而且有一群年龄相差不大的人相伴,又因为是去承包工程,忙累多过清闲,虽然是新婚分别,但两三个月的时间转瞬而过,这次分离在脑海中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第二次就有些难熬。那是两年前的冬天,妻去女儿家带外孙。本来外孙与我们住一起,但他三岁了,要回去上幼儿园,妻算是去帮助他过渡,等他慢慢和父母适应,再脱身回家。虽然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城市,无奈分住在城北城南,再加女儿女婿加班的时间多,我和妻十天半月也难得一见。

    像我这种不擅长生活自理的人,平常日子的一日三餐就特别令人沮丧。我不但做不来饭,连菜也不会买。记得曾经有一次,妻让我去买小白菜,我平时是油壶倒地都不会扶一把的人,本想装聋作哑蒙混过去,但怕妻数落,只好硬着头皮去菜市场。我实在弄不明白没煮熟的小白菜是啥样,也不好意思问人,又不想空手回去,在菜市场转了几圈,都没有搞清楚哪是小白菜。急中生智,我眼睛望着天上,茫然地对着摆摊小贩高声喊到:“你那小白菜卖多少钱一斤?”自以为聪明,哪知这下惹来了麻烦。一大群卖菜的太婆大爷蜂拥而至,每人手里提了一捆用谷草捆扎好的小白菜,这个说“我这个不论斤卖,您给三块钱一捆就是。”那个说“我这个一捆有五斤,您给四块钱算了。”我被菜贩们团团围住,被他们的热情感动,更是第一次看见这些上了年龄的老人这么热切地希望将自己手中的菜卖出去,想想也就几块钱的事,掏出一把钱来,这个三块,那个五块,把递到面前的菜都接过来。这下不得了,我“买”来的菜,一个人居然提不回去!幸好有位老大爷自告奋勇,用他卖空了菜的竹篮,帮我把买的菜挑回去。这下我“出名”了,怕人嘲笑,好久都没有再去过菜市场。

    妻与我分离的第二次,好在是冬天,家里有腊肉,萝卜土豆也可以一次买很多回来。于是,我的“极简”生活开始了:几根萝卜和几块土豆一块腊肉,炖一大锅,也不管生熟,边炖边吃,吃剩的放在那里,不管冷热,饿了就吃。后来,几乎是所有的菜都可以下锅炖,一个月时间,吃了几斤肉,几十斤萝卜土豆,生活费几乎就是妻在家时的佐料钱。人虽然没瘦,但简单的吃食方式形同原始人。

    不是说男人不该做家务,“君子远庖厨”离我这样的人似乎还很遥远。不过,我素来接受中国人历来“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虽然出生农村,但我对煮饭洗衣之类的事却并不熟悉。在成长的年龄,父母对我的教导大多是“一个大男人,成天钻在灶房里有啥出息!”后来结婚,妻承包了所有家务,对我的唯一要求就是“挣钱养家”。在妻眼中,家庭的兴旺就是男人的本事。

    后来,我们走出山村,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观念大大改变。妻和我一起打拼,我们的“事业”就是挣钱,我们的人生目标就是吃饱穿暖住高楼。我一心扑在酒桌上,喝酒抽烟成天在“腾云驾雾”中寻找效益,人生追求变成“秤钩”,标志着事业成就的“秤杆”,随着妻这个“秤砣”的平衡慢慢变长。

    我们老家有句俗话:“虾耙会打,鱼笆笼要会装。”意思是说男人会挣钱,女人也要会持家,家业才能兴旺起来。农村家庭兴家立业,全凭量入为出积少成多。开源节流的重要环节,全靠女人有效掌控收支出纳。妻子对丈夫事业最佳的支持,就是履行好“秤砣”的职责:男人得意忘形,想要翘尾巴,妻子就给予打压,把“秤砣”后移,压下“秤杆”,提醒男人不要头脑发热;男人心灰意冷,对生活失望,妻子就要给点慰籍,把“秤砣”前挪,抬高“秤杆”,鼓励男人看到成绩,提振精神发奋图强。让处于情绪变幻中的男人最直接的清醒,就是展示象征家庭幸福、事业成功高度的“秤杆长度”。负责任的男人在妻子移动“秤砣”、“秤杆”忽长忽短的变化中,肯定错则如醍醐灌顶,赞亦能戒骄戒躁,为保证“秤杆”平稳向前而保持内心平衡。

    压力变成动力,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妻是伴侣,是战友,是秘书,也是老师,更是保姆和母亲,既要和我并肩战斗,又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理解。一路狂奔的人生,我用烟酒换取收获的日子很快成为过去,“秤钩”上挂着的是不断积累的人生智慧与不停补充的书本知识。妻子一如既往履行“秤砣”的职责,只不过我们人生的“秤杆”越来越长。

    提起“秤杆”的是生活,“秤钩”与“秤砣”不会因为“秤杆”的长度越来越长而渐行渐远变得陌生,而是随着长度的变化越来越密切。毕竟,人生的感悟会越来越深刻,维系幸福和成功需要“秤钩”与“秤砣”的共同努力。

    七年前,我决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彻底结束以前的生活,重新开始另外的人生。我的生活重心转移到独立性更强的文学创作,我这个“秤钩”提挂的是文字,沉重而踏实。妻开始随心所欲的生活,她履行“秤砣”的使命,开始更多转向“公不离婆”守护的温馨。我们人生的“秤杆”长度变化更加隐蔽缓慢。

    我更希望象征人生指数的“秤杆”永远平衡,“秤砣”移动的速度稳中有升。眼下要与“秤砣”暂时分离,生活的平衡会不会被打破?心怀忐忑,却无能为力。我强作镇静,故作坦然,想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种平衡也会被打破。此次分离只当是体验提前到来的“未来”吧。

    科技时代,通话、见面都可以线上进行,但一日三餐的人间烟火气,还是要在现实中生成落地。我在做饭买菜上从来不学习,自然也难有长进。还好我在炖肉、煮鸡蛋、下面条之外,学会了用电饼铛。早晨煮两个鸡蛋,中午不是炖肉炖土豆炖萝卜,就是煮面条。面条、炖菜吃腻,我开始用电饼铛烙馍吃。把肉切成长条或者方块,陷进调成糊状的面粉,摊平在电饼铛里,隔一会儿翻一下,大概十多分钟,一张与铛同大的肉饼熟了,一天的吃饭问题也就解决。

    妻离开的那天起,我就在心里默算她的归期。她在家的日子,我啥事不管,现在几乎啥都要管。平常的日子,我们偶也有闹别扭的时候,她也曾很多天不理我,但有人影在家里晃动,厨房里有锅碗瓢盆撞击的声音,心也就踏实下来。如今一个人在家,家里没有一丝响动,孤独感油然而生,天花板也变得低了许多。珍惜所有时光,原来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以前回家,换了鞋,直接从客厅到书房,除了吃饭,基本不在家里走动。现在到家,竟然要到每个房间去转转,像想看看哪个房间是否进了贼一样,小心翼翼又胆颤心惊。等到扫遍家里每个角落,放心下来,忽然就有了失望,恨不得家里真进了个贼,才有了意外惊喜。每当这时候,我就想起独居的父亲。他身体不舒服,偏要去小诊所看病,说去大医院“看病麻烦”。其实,父亲不是嫌麻烦,而是小诊所的医生为了拉生意,自然要比大医院的医生更多热情,甚至在没有生意的时候,愿意陪着老人聊家长里短,说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父亲乐此不疲,每次去都兴趣盎然,说得津津有味,听得喜笑颜开,药还没吃,“病”就好了。

    “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的含义,是“少是夫妻老是伴”的真切,也是人生相扶相携的深挚。所有的人生建树,都是以家庭和谐为载体。夫妻不仅是人生路上的同行人,也是相互温暖、相互依靠的最信任的同志哥。愿“公不离婆,秤不离砣”在世间一直传唱,愿“公不离婆,秤不离砣”成为永远的美好。

    人生哪有一帆风顺?有朝一日,夫妻中总有一个人要先离开。剩下的这个人,不可能一直沉浸在悲切的思念之中。“公婆分离,秤砣分开”是残酷但不是毁灭,成败没有见证,得失没有分享,也不能为所欲为。忍受孤独也是一种能力。

    与妻分离的日子,我按计划看书写文章,应付吃饭、及时洗碗,按时洗衣服,看书累了就见缝插针做家里的清洁卫生。心里念叨着普希金的诗:“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面对过去的一切,都会变成美好的回忆。”无论是艰难还是美好,所有的日子都会过去,只有记忆会留存。

    小时候随父母去地里收麦子,烈日高照,麦芒刺臂,面对翻滚麦浪,心先怯懦。母亲看出我们的畏难,只说了一句“地里麦子收回去,才有锅里的馍馍香”,便埋头割麦,掉在地上的麦粒,也要细心捡起。我们万分不愿,但想起饥饿的恐怖,也就手脚不停。等到一望无际的麦田变成绿油油的玉米地,心里升起新的希望有了家里成堆的麦子垫底,收麦的辛苦忽然变得甜蜜起来。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这是母亲带我们收麦子的最大收获。

    人生需要不断反省总结,总有一些艰难困苦要去面对,看透、看淡才能宠辱不惊。只要心怀感恩,只要想着“秤钩”挂着的是自己的人生、家庭的责任、人间的善念,没有“秤砣”约束,“秤杆”也会永远平衡向远处延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gy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