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每个人的精力水平是天生的。
比如我的父母就是精力充沛的典范,年轻时他们在非常高节奏地工作一天后,晚上还会组织各种聚餐饭局,饭后继续开会谈工作,却一直能够精神饱满,神采奕奕。
相对而言,我的精力就差了很多,机关工作一天后,如果晚上再参加一场饭局,饭局中就会想回家休息。精力不足,带来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抗压力比较差,人际拓展能力受限。
去年转业开始,我开始用番茄钟辅助工作,结果大大提升了做事效率,比如说用190个番茄钟搞定初级会计师考试,用100个番茄钟搞定转业考试,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更加让我意外的是,即便学习强度和压力都比较大,但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感觉过多的疲劳和压力。
人的精力难道是可以自己调控的吗?
最近读了《精力管理》这本书后,对于这个问题,开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
精力是一项综合能力,主要是由身体、情绪、思维、意志四个层次的因素决定的。
北京协和医院博士毕业,后自己创办互联网医疗平台“杏树林”的张遇生老师就在自己的得到专栏里面提到了这个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
看完了他们的分享,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精力管理远比时间管理重要”。我不禁感叹,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知道得有点太晚了。
把人生看成拉力赛,每个人出去8个小时睡眠时间,剩下的16个小时你能开多远,其实重要的不在于你开了多久。如果你开的是拖拉机,而别人开的是超跑,那就不用比也能知道结果。(如果你提到晚高峰,那就没法聊天了)人的精力,就是你所驾驶车辆的性能。
但人体毕竟跟机械不同。
通过对专业体育的案例研究和为世界500强公司的健康服务,《精力管理》的作者提出了几个提升精力水平的原则,回答:“在压力特大的环境中,我们如何才能保持最佳状态,而又不损害健康、幸福和对生活的热情》”。(我想你也想知道答案。)
原则一:必须全情投入
除了肌肉、骨骼、神经,人还有情绪波动、有对于意义的需求和时常软弱的意志。
因此,为了提升精力,你必须同时在身体、情绪、思维、意志四个维度上全情投入,不然四个维度的动力相互打架,改变就无法发生。
原则二: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必须掌握平衡
锻炼精力和锻炼肌肉一样,不用肌肉会萎缩,用过了肌肉会受伤,必须做到在所谓“学习区”练习。
练习精力要参考短跑冲刺训练,关键是要掌握好消耗和恢复的平衡。
回想下长跑运动员的状态:紧绷、蜡黄、波澜不惊。再回忆下短跑运动员,比如约翰逊和琼斯,他们总是充满激情和力量。
原则三:要建立细致具体的仪式习惯,更加省力但是有效提升精力总量的途径
人的意志力远比想象的薄弱,把积极的行为培养成像刷牙一样的习惯,不需思考就会执行,否则精力管理的理念就无法落实在行动上,产生切实的变化。
《精力管理》非常棒的一点,就是提供了可以执行的训练系统,并设计出一些训练工具,想富兰克林使用的功过格一样,让我有法可依,我觉得值得实践操作尝试下,反正没有什么损失。下周我会继续分享我的《个人精力管理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