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爱39更生创爱

作者: 玩哲录 | 来源:发表于2018-10-12 11:08 被阅读893次

    而这样的一个东西它不是物质,其实,古人对我们的历史传统中关于所有的物质性的考量,都被排斥在传统爱情婚姻的视野之外。当然这也是一个中西文化的很大差别,正是因为我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我们也很难理解西方,为什么想从一种物质层面来研究爱情的奥秘,为什么有的婚姻很长久,为什么有的婚姻很短暂,以及为什么有的人老离婚?

    从这种西方思想发展出来了的一种科学研究,得到的结论,难道只是因为分泌物少了多了,或者激素水平出问题了,或者干脆基因本身就有点畸形,所以他就需要不断的寻找刺激,要去换新的,他不断的离婚?

    我是经常很怀疑这个说法的。我觉得从深处来看,这其实更多时候就是一种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出了问题,西方它确确实实有这样一种理论,在他们看来没有了这样的一种分泌的东西,那么爱情就注定要走向死亡,而这样的一种观点在今天,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还是有一些认同者的。

    我承认这种观点的一种对爱情的化学或科学解释的某种现实性,我也在前面说了,这是一种西方人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是,这个观点在我看来至少也是有大问题的。

    婚姻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审美疲劳,因为朝夕相处、生活单调、不断重复、日复一日,就像《金婚》的电视剧里面所描绘的那样。如果从美学上讲,审美疲劳它就注定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审美感的消失。

    而如何解决审美疲劳,我的观点是,我们不是去借助于药物,或者说让它增加一点什么分泌物,而是要更新、生成与创造。

    比如鲁迅有一部小说很有名,叫《伤逝》,曾经那么相爱的男女主人公,后来为什么他们的婚姻出现问题,为什么很伤感的只能追忆已经逝去了的那份爱情?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建立小家庭。

    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狗。

    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

    鲁迅的小说其实很有思想性,他的人物性格、人物塑造,我觉得还不如他的思想性更深刻一些。所以鲁迅在这个《伤逝》里面他就讲一句话,他说爱情其实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是说不断的去换对象,在鲁迅那个时代里他也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像今天有的人这样曲解鲁迅这句话说,爱情这个东西它要不断的换对象,它才不会有审美疲劳。

    鲁迅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男女双方,他必须学会改变自己,不断的有新的东西,能够让你所爱的人去感受到他/她的变化与魅力不断的提升,让他能够很欣喜,让他能够很意外,让他能够觉得他很期待。

    那么《伤逝》里面的男女主人公恰恰就是忘记了这一点,尤其是那女主人公,她觉得就是过日子,还有那么多的其他的所谓的非分之想干嘛,还有那么多的其他的这样一些更新,超越自己,培养自己更多的爱好,这些东西干什么,这些东西不都是很虚幻的吗?

    而事实上她恰恰错了。人,你必须不断的更新自己,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地以一个有更新的形象,能够让对方为你而欣喜。那么,对方如果也能够让你这样不断地感受到新的东西,从而是也引起了他自身的变化也形成了一种新的魅力,那么我想他就没有那样一种审美疲劳。

    所以在婚姻道德当中,忠贞不二忠实于婚姻之类的东西只是道德要求,从审美的角度来讲,忠贞不二这种想法,毕竟带有一份无奈,好像我没办法不能忍受这种无奈,而且这种无奈的情绪本身跟审美是不一致的。

    既然我是在论述爱与美的问题,我就觉得忠贞这样的一种东西,不应该归为我们今天婚姻家庭里面的这样一种审美追求,它是道德追求,审美的东西要强调一种更新,强调的是一种克服审美疲劳的一种自我创新,自我超越,不断的成就一个新的自我。

    所以这样的一个理念,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把它储备起来,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最终会走向婚姻,走向家庭,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你遇到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让爱情永远新美如画,让爱情永远克服审美疲劳的一个秘诀,更多的时候就是更新。

    人的思想行为是在进化更新创造的,不要认为人生在哪一个阶段,我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哪怕你有再大的成就,也不能止步不前,你必须不断地挑战自己,你必须不断的来完善自己,那么你才可以说你是一个能够在别人眼中不单调,不那么让她总是那么很熟悉,很缺乏一种审美新鲜感的这样一个存在。

    我认为婚姻家庭当中,审美所追求的变化,就是不让“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这样的一个现状,来导致那么多悲剧的,很重要的人生美学的一个结论。

    这个观点好像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因为人性问题很复杂,不像自然界的现象,我们做一些实验,做一些观察,做一点精确的研究是很方便的。而人性包括爱情,它无法去做实验室里的东西,但是我们依然需要用心去思考它。所以你一味的要求说要忠于对方,要忠贞不二。这只是一个道德的要求,是伦理学的要求,作为一个美学的要求,我觉得要提升它。

    “审美疲劳”其实是美学用语,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对对象表示厌弃。但因中国导演冯小刚03年的贺岁片《手机》中的精心妙用,迅速的成为人们嘴里时髦的口头禅。

    《手机》中说,费墨有外遇之事被妻子李燕发现,在经过李燕狂风暴雨般的厉声批斗后,耷拉着脑袋的费墨跟严守一解释说其实这是误会:虽然他确实开了房,但最后因怕麻烦而改为在咖啡厅坐而论道了……,接着费墨又突然感叹了一声:“二十多年都睡在一张床上,的确有些审美疲劳。(四川语调)”

    在电影中所出现的这个台词——“审美疲劳”,其实表达了一种人的因长期重复单调的生活,对配偶产生的平淡与麻木感。随后,人们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自己日常的生活感觉中,比如在生活中对某一件东西失去兴趣,或是被什么弄烦了,他都可以宣布遭遇“审美疲劳”。于是,结婚七年之痒是“审美疲劳”;好莱坞大片千篇一律是“审美疲劳”;天天重复同样的生活更是“审美疲劳”……

    而《手机》里面男主人公说“审美疲劳”,他为自己的出轨,为自己跟他自己的研究生发生了这样一段感情,再去做辩解。当然了,从美学上讲,这个现象是客观的,就像男主人公讲的一样,二十多年单调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怎么能会不疲劳?

    你就像一个最好吃的东西,天天让你吃,你也吃不了了;一个再美的风景,天天让你看,你也感觉不到风景,所以我们经常会讲,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么改变它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需要不断有新的东西。这一点在爱情领域里面,我觉得特别的需要。

    今天其实很多悲剧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当审美疲劳一旦不可避免的出现的时候,那么婚姻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是我们今天在现实当中必须对之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你解决不好它,心里很烦乱,天天没有好日子过,那么往往婚姻就会问题,你的爱情之舟就会触礁,甚至沉没。

    而且这样的触礁沉没,其实还带来一个第三者的问题,孩子怎么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凌晨海岸:关注《自然科学自由研讨会》让我们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您的观点会被采纳,然后附名收入到《宇宙奥秘》一书中,我们会进行整理和出版,这是对您最好的回报。
        让所有的新发现能够被权威认证,让我们的新思维新思想新猜想新假设新理论等成为打开自然密码大门的新钥匙,让我们对这些新的发现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他们也许会与诺奖失之交臂,但是我们认为他们的价值永远在诺奖之上,他们的价值永远得到我们的认可。
        自然研讨会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我创建的专题下面进行。(《宇宙奥秘》   原创 凌晨海岸——陈伟(无国界))
        无论你的观点错误与否,但是真理都是从起出的观点中产生的,而提出这个观点的人让人类少走了不少弯路。

        有的观点的提出如果没有人能证明它是错误的,那么这个观点就被默认为是正确的
        (《宇宙奥秘》 原创 凌晨海岸——陈伟(无国界))
        思想意识在先,知识在后,而诺贝尔奖应该奖励那些最有价值的新意识新思想新理论(著作《宇宙奥秘》 原创 凌晨海岸——陈伟(无国界))

        物种起源——达尔文
        万物理论——霍金
        相对论——爱因斯坦
        万有引力——牛顿
      • 玩哲录:《伤逝》里面他就讲一句话,他说爱情其实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不是说不断的去换对象,在鲁迅那个时代里他也不可能提出这样的观点,不像今天有的人这样曲解鲁迅这句话说,爱情这个东西它要要不断的换对象,他才不会有审美疲劳。

        鲁迅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男女双方,他必须学会改变自己,不断的有新的东西,能够让你所爱的人去感受到他/她的变化与魅力不断的提升,让他能够很欣喜,让他能够很意外,让他能够觉得他很期待。

      本文标题:如果爱39更生创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bw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