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刘恩樵老师的作品《语文教学常识20讲》第一到五讲。刘老师在这五讲中提到常识的重要性。孩子在幼年时期应该被训练的基本功(常识)以及语文学习中的前两个“第一常识”——多阅读和多写。
那么,何为“常识”呢?我百度了一下,百度汉语中认为是“普通知识”,而百度百科中进一步完善:“社会对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识。”这些都无不强调了“常识”的普遍性、一般性。每个行业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常识。这些常识奠定了我们行业之根基。很多著名的主持人、教育家、文学家都提到了“常识的重要性。比如吴非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教育工作,就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至于我们在教育中的发现和创造,最终也必然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周国平先生也曾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吁:“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再回到当今的语文教学,一味的重应试,重学生的语文分数的提高的教育很多时候都是违背语文教学常识的。丢了基本的原理与规律,语文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常识呢?那就不得不审视一下语文素养高的学生都具有怎样的特征了。一般语文素养好的孩子无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字体好、口才佳、读书多、乐书写、有思有诗。
所以,刘老师认为一个孩子要学好语文,在起始阶段就要练好基本功。在写字、背诵与习惯上多下功夫。这些,其实都是语文学习的常识。而学生多阅读、多书写则是重中之重的语文学习常识。刘老师关于尊重常识、捍卫语文教学常识的做法很科学也很可取。这在以前的文章中都有非常详细的陈述。而我读完这部分的启发又有那些呢?
首先,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学常识。其实,很多的道理,老一辈的语文教育专家都说透了,而我们今天应该创新的去活学活用它。
其次、那我想试着梳理一下,我如何努力遵循常识教学的。(当然很多是借鉴):一、关于字体,初一可以临摹,初二可以抄写一些文段,初三就慢慢收放自如;二、关于书写、这部分我的做法比较欠缺,而且学生一学期的写作多数是不够也是质量很低的。这主要源于自己并没有进行教学的侧重,或则说,这也是自己对常识的忽略。写随笔、写片段、写感悟,写点评。新学期,这些各种各样有章法的写要拎起来;三、多读。我想,关于阅读一定要有仪式感。让学生随意、随性的读规范起来。比如师生共同选书,比如,立军令状读书,完成之后拍阅读完成认证照。在仪式感的营造下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另外,要放手,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师生共读,课下个性化阅读等。
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的根和魂要重视起来。尊重和捍卫都离不开亲身的实践。如此,才能塑造出语文素养高的合格公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