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是《诗》里的一首风。《诗》分为风雅颂,其中的雅和颂简单来说是诸侯贵族在官方活动时演奏的乐曲,而风则是各国民间的歌谣。风,是四处流动的空气,所以引申为社会习惯的流行。
“七月流火”是豳这个国家的民歌,描写了豳人一年十二个月份里的劳作和生活。从这首歌里,我们知道豳人主要以农作为生。每年正月,他们就要制作和修理农具:锄头,犁头和斧子。而且一年四季他们吃的食物种类还挺丰富:李子,葡萄,葵,豆,红枣,瓜,葫芦,麻,黍稷,早稻,晚稻,粟,麦,韭菜,羊羔,猪肉。过年的时候一家人还可以起吃品尝美酒。
大家或许觉得这些都是最基础的生活资料,完全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如果我们把时间退回到两千多年前,情况就会很不相同。
众所周知,商朝处于半奴隶半封建社会,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文明和制作精良的青铜器。有一件事很多人常常会误解,在博物馆看到商朝周朝有那么漂亮的铜鼎铜剑铜斝,就会想当然认为那时的人生活上常常用到铜器。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有个成语叫“揭竿而起”,就是掰下一根竹子当作武器。为什么呢,因为金属兵器太珍贵了啊!在三代时期,很多农民耕作靠的是石器和双手,所以生产效率特别低下。
豳这个地方的人民已经在使用铁锄头和铁犁,这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生产力。类比来说就像现在美国的农场主靠现代化农机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一大片的农田,效率比传统农业要高出几十几百倍。
有了先进的农具,豳人逐渐实现了温饱,仓库里也有了余粮,于是慢慢就富强起来。另外,豳人的日常食谱也大有讲究。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豳人可以吃到的很多食物在当时其他国家是很少见到甚至没有见过的。这就像我们去东南亚旅行,会品尝到很多闻所未闻的水果。
总而言之,豳在当时是一个特别先进,特别富裕的诸侯国。可是为什么我们几乎没有听到过这个国家?这不合理啊!其实豳国还有一个更有名的名字,周。
为什么周又叫做豳呢?原来早在周文王之前,姬姓的祖先里有一个叫做公刘的首领。公是尊称,他的名字叫姬刘。是不是有点奇怪,先秦人的姓名和秦汉以后确实很不一样。
当时的中国人其实还处在半耕半牧的生活状态,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都比较低下。公刘的人民一开始也生活得不好。可是公刘是个非常有预见性和改革勇气的人。他把自己的人民带到了一个三水环绕,土壤肥沃的地方定居,并取名叫豳。豳和西方外族的领地接壤。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当中,公刘发现他们吃的很多食物都没有见过,就想尝试教自己的人民种植。他又从外族那里发现了比青铜器更锋利更坚韧的铁器,于是教人民锻炼铁器。除此以外,公刘还学会了用火烧树木植物来加工肥料的技术 。传说家猪驯化和修造窑洞也是他的功劳。
从公刘到周文王,又经历了好几代人的努力,豳人才逐渐走向富足和强盛,最终成为商朝西北边一个强大的国家。与此同时,豳人还不断学习和吸收商朝所代表的中原文化,加以取舍和改良,创建了自己的礼乐制度。其他很多诸侯国见到豳国的富足和文明,纷纷背叛商朝投靠这时已经改名周的豳国。
这之后便是众所周知的周文王被囚和周武王伐纣的故事。根据《尚书》和《史记》的描述,纣王这个人孔武有力又很聪明,偏偏不爱听别人的意见,耽于享乐,还喜欢杀忠臣。周就截然相反,从他们的祖先后稷开始(顺便说一句,后稷就是后代天子每年要祭拜的稷神,也就是农神。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周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勤于生产,热爱百姓,德行天下。《封神演义》更是把纣王描述得丑恶不堪,引来一众神仙帮助周王伐纣。
一个朝代取代前一个朝代,君主的德性和能力固然是重要的原因。除此之外,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决定性因素。德性和能力是本,生产和生活是用。而且这两者常常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