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这一天,出乎意料的,一大早就下起了雨。不过浓浓的粽香,早前几天就氤氲了满街满巷。
往年,我总要提前买些粽叶,准备好糯米、五花肉等食材,做自己最爱吃的五香肉粽。山东这边,流行蜜枣粽,很少能寻到肉粽,记得当初刚来到时,全城搜遍没有,还曾为此很是耿耿于怀。今年太忙,没时间弄了,便买了点现成的。
我国民间历来如此,常常“节气未到,味蕾先行”,一饱口福更是要紧,所以经过千百年演变,粽子地位不降反升,包粽、闻粽、吃粽,成了人们心里极重要的印记。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一起,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古汉语中,“端”指开头,也指极点,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即为“端五”,此时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也叫端阳节。端阳者,阳气之端点也,阳气达到最盛,阴气即将回升,这个转折点就是夏至。“五”“午”同音,所以也叫端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个节名便有如此多讲究。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迅速将人们带入到端午的氛围中。端午节既有一般传统节日的共同特点,如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纪念对象、特定的仪式、社交、生活习俗和娱乐活动等。同时,又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表现形式: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蒿、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一些民俗有科学依据,一些活动又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这就是端午的别样魅力。
端午节的活动很多,但最让我们憧憬的估计就是尝粽子了。北方流行的金丝蜜枣粽,深受老少欢迎,如今大街小巷,随时都能觅到其踪影。但若论粽子总类、制作方式的巧法,还是江南一带更见精致,花样繁多。
我生在浙江,又喜吃糯米类食品,对粽子的感情更胜于旁人。小时候,能干的外婆总会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各种粽子:碱水粽,用草木灰烧制的碱水泡糯米,一天一夜就把雪白的米泡成黄色,做好的粽子,晶莹澄灿,透着一股碱香;红豆粽,用焖软的红豆与糯米搅在一起,做出来的粽子红白相间,既好看又好吃;霉干菜肉粽,将霉干菜与上好的五花肉一起焖熟入味,做为馅料包起来的粽子,自然是浓香无比,闻之让人垂涎欲滴。
幼时家贫,好吃东西实在少得可怜,这芳香馥郁的粽子,便成为我们最期待的佳肴。一些过日子节俭的人家,吃粽子时,还会把粽叶细心地剥离下来,然后用清水洗去残留米粒和汤渍,晾干后以备来年再用。但用这重复使用的苇叶包粽子,其味道就会大大逊色了。
到北方后,离家远了,只能自己动手尝试包。好在小时候学过,倒也不难,逢到端午,只要有空就会试着包一些与家人共享。
包粽子的材料也很讲究,南方常见宽宽的竹叶,北方多用青青的苇叶,就地取材,更方便快捷。虽然略有不同,但焖煮出来的香味,一样透着草叶的清甜,沁入心扉。
小小一枚粽子,不仅是我国传承千年的美食标签,而且内藏诸多中国人的智慧。《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端午节采棕叶、包棕子体现了人们对植物的崇拜,表达了对风调雨顺、生命健康、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一千多年过去,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过各种民俗活动,依然在传达这个朴素的愿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