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故事说起:一个中国男孩,在德国留学,找了一个德国女友。有一天,二人约会散步,行至红绿灯路口。男孩见四下无人就习惯性地闯了红灯。德国女孩连忙制止,呵斥其为何不等红灯。不久就和该男孩分手,觉得该男孩子素质不高。留学回国后,这个男孩又找了一个中国女友。同样的场景又一次发生了。想起在德国的遭遇,男孩在红灯面前停下了。但是身边的女孩大为不解:四下无人、无车,你傻傻地等红灯是不是蠢。不久之后,女孩也和他分手了。
我不确定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觉得分手可能也不是因为红灯的事,可能是别的事。但是这个故事反应的现状确是真实存在的。中国人过马路,确实很惊险。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这样闯红灯,就是素质低下的表现。外国人遵守红灯,是因为素质高。等哪天中国人素质上去了,就学会不闯红灯了。言谈中透露着对国人素质的不满。
真的是因为素质的问题吗?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古国,这里人的素质真的低于“番邦蛮夷”的后代?社会主义都建起来了,16字核心价值观也背起来了,怎么在闯红灯的问题上还不如腐朽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
我觉得,闯红灯和素质关系不大。我以个人的经历为例。我曾有过一段出国的留学经历。在国内时,我也会闯闯红灯,觉得这个很没什么(在这里真心表示忏悔),但是到了国外,我突然就不闯红灯了。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我不了解国外的制度,我不知道闯红灯会有什么结果。比如会不会影响我留学?会不会曝光?因为别人都是遵守红绿灯的,所以我断定闯红灯是有制裁的。因此,刚开始我在红灯面前本本分分是因为害怕制裁。这颇有点像英国学着奥斯丁所说的,我们是因为恐惧,才遵守法律制度的。慢慢的,我就习惯了遵守红绿灯,也不是因为害怕制裁,我都忘记了制裁的事,而是因为我已经习惯了。我把这份习惯带回了国内。
我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新闻。在日本东京,两个黑社会各纠集50多人准备干架。好巧不巧,两队中间隔着一个红灯。那个红灯非常长,有2分钟之多。在这2分钟里,两队人马互相怒目而视,紧握拳头。但是,他们仍然站着,安安静静地等红灯。因为此景极为有趣,周围的过路人都笑了。也正是因为等红灯太久,红灯结束,警察也来了,架也没打成。感兴趣的可以去看新闻,有视频。
同样,有不少外国人,来了中国就开始闯红灯。我觉得他们回国是不会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发现在中国很多人都闯红灯,那意味着闯红灯不会有制裁。法不责众嘛。所以,开心地闯起来。
那么,我去了国外不闯红灯和外国人来国内,闯起了红灯,是因为我一下子素质提高了而外国人一下子素质变低了?当然不是,归根到底是制度问题,就是你闯红灯的成本有多高来决定的。如果闯红灯没有成本,那么遵守红灯就会变得不理智,反之,如果闯红灯成本高,遵守红灯就会变得理智起来。
过多纠结于素质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应该留给哲学家去思考,而事实上人性几千年来就是这样。从总量上来看,好也不会好到哪去,坏也不会坏到哪去,所以全凭制度来引导。制度给了我们作恶的机会,就会释放人性中的恶魔,给了我们从善的机会,就会释放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而在一个闯红灯成本低的国家里,导致的情况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逆向淘汰。这意味着,遵守红灯的被淘汰了,闯红灯的成功进化了。
所以,我认为,人的行为刚开始需要制度的引导,慢慢就可以形成一种习惯自然了。记得德国分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在他很小的时候,曾经被一个问题困扰很久,那就是如果说谎是有好处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说真话?直到后来,他才解开这个困扰,那就是,说谎本来就是不对的,这需要去论证吗?
是啊,很多东西是不用去论证的,论证只会浪费社会成本,而且也显得很蠢。遵守红灯需要论证吗?好好排队需要论证吗?不腐败需要论证吗?不在食品里添加有害物质需要论证吗?不排污需要论证吗?
什么时候,我们不再论证,而是习惯性地遵守制度,什么时候我们就能见到那个我们期待中的国家的样子。而这一切,当从制度开始。
祝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