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论》的最后一章是“余论”,前面讲了一大堆,似乎都很玄虚,真正与《红楼梦》有关的东西似乎并不多,直到最后的小尾巴才写到书本身,苏缨说,“这一章虽然是所谓‘余论’,却很适合放到开头来看,因为它正是评论《红楼梦》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众所周知,因某些原因清朝考据学极其流行,那个时代文学家不多学者却不少,所以很多人连阅读小说都带了考据的目光。
艺术所表现的东西并不是个人的性质,而是整体人类的性质,只不过在表现手法上贵在具体而不贵在抽象,这才撷取整个人类的特性而归之于一个具体的角色,这角色是叫贾宝玉还是叫别的什么名字都只是一个角色罢了。所以善于阅读的人,能够从一个具体的角色身上看人类全体的某些特性。但这些研究《红楼梦》的人却恰恰相反,偏要向具体的人物事件去找着落,这真是南辕北辙了。
——苏缨 解读
文艺作品阅读是感性的,如果非要寻根究底对号入座就会失去阅读的意义。
比如“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一章,看到少年少女们撸起袖子烤鹿肉时大呼过瘾,被馋得直咽口水,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一句被有些人解读是影射某屠杀事件,然后鹿肉就全变味了。
然后王国维又批判了有关《红楼梦》原型的两种说法,一是贾宝玉原型为纳兰性德,二是《红楼梦》为作者自传。
王国维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除了这两种世上还流传着千奇百怪的说法,不一一列举,并不是说这些方向都不对,而是这种阅读文艺作品的方式不对。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可大略分为四种:审美需求,娱乐需求,情感需求,知识需求。
阅读一部小说只有审美与娱乐需求,若想从中了解秘史与阴谋直接读史书即可,不必在《红楼梦》中寻找。
阅读小说的娱乐需求不用多说,那么更高级的审美需求该如何获得?
依靠直观而非理性,抛弃掉自我意识、欲望以及对利害关系的算计,完全没有功利性地、没有自我地来观察一件事物,这才可以说进入了审美阶段,这样的美才是具有共性的、适用于所有人的。
——苏缨 解读
如果看到《红楼梦》就想着解谜,那永远也读不到它的美,领略不了它的美,它的精神、美学与伦理学的价值更无从谈起。
王国维说,关于《红楼梦》我们只需考证作者的姓名与著书的年月就可以了。令人欣慰的是这两方面如今已成为红学一大题目,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此同时他想要“破其惑”的索隐作风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
毕竟具有艺术趣味的人永远都是少数,而窥视欲和嚼舌头才是人类普遍天性,所以王国维终究有点孤独。
——苏缨 解读
古往今来,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孤独的,王国维如此,曹雪芹(暂把曹公当作《红楼梦》作者的代称)更是如此,他一腔血泪、一番痴心甚至不指望任何人理解,这是孤独的极致,也是艺术的极致。
全书最后以王国维的一首词来收尾: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坠枝间。霜高风定独凭栏。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可怜衣带为谁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