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果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41801/ea7fd179cc401264.jpeg)
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
宋之问才华横溢,20岁时就有名气,尤其善长五言律诗。宋之问在文学上的贡献是,他让五言律诗更加完善,同时也是七言律诗的开创者之一。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他的名作。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然而比宋之问才华更著名的,是他的豪华人品。
宋之问出身于普通家庭,因诗名而闻名。武则天时期,男宠张易之兄弟二人得势。他们很欣赏宋之问的才华,宋之问于是也倾心依附于他们。张易之兄弟二人所写的各种诗文,全都是宋之问等人代写。有时候,宋之问甚至还为张易之捧尿壶。
后来武则天被迫退位,张易之等人被诛杀。宋之问被贬为泷州参军。但是不久他却逃了回来,躲在朋友张仲之家中。
当时张仲之正和驸马都尉王同皎等人谋划诛杀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躲在张仲之家里的宋之问知道后,竟然让侄子宋昙去告密,并请求将功赎罪!最终导致王同皎、张仲之等人被杀,而宋之问却被起用为鸿胪主簿。当时,世人都不屑他的丑行。
唐中宗景龙年间,宋之问投靠太平公主,升为考功员外郎。后来安乐公主骄横势大,宋之问又投靠了安乐公主。唐中宗准备任用他为中书舍人,结果太平公主揭发宋之问在主持科举时受贿,因此又被贬为汴州长史,还没上任又被调到更远的越州。
唐睿宗李旦即位之后,宋之问因奸诈凶险、作恶多端被流放,不久赐死。临死前,宋之问惊恐万分,迟迟不敢自尽。当时同因告密而被赐死的官员冉祖雍替他求情说:“宋之问还有妻儿,让他诀别之后再死吧。”
使者同意了。但宋之问又慌乱失措,不能安排后事。就连冉祖雍都愤怒地说:“我和你都有负于国家,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可迟疑的?!”宋之问这才依依不舍地自尽。
宋之问虽死,却留下了一桩千古疑案。
唐代诗人刘希夷有一首名作《代悲白头翁》,其中有两句千古传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然而这首名作还有一个名字叫《有所思》,作者却是宋之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离奇的千古疑案?
据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刘宾客嘉话录》、《唐才子传》等记载,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当刘希夷创作出《代悲白头翁》之后,宋之问爱不释手,想署名为自己所作。刘希夷答应后又反悔,宋之问一怒之下将刘希夷谋杀!
不过此事在正史中都没有记载,后人也无法确切考证,以至于宋之问和刘希夷的作品中,同时出现了这首名作。而史书记载的刘希夷也确实死于他杀,凶手不明。
至于后人为什么把这个剽窃谋杀的恶名安在宋之问的头上,不得而知。可能宋之问根本没做过,但为什么、凭什么,偏偏是他至今背负着这个恶名?
末学个人陋见,就作品本身而言更像刘希夷之作,而非宋之问所作。原因很简单,这首诗的风格和刘希夷其它作品风格非常一致,都有一种浓烈的婉转华丽、悲情感伤。而反观宋之问作品风格,虽不乏名作,可对比这首千古名作鹤立鸡群的情感风格,只能说:“呵呵……”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
顺便说一句。
《孟子·告子》篇记载:“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而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意思是:“想要富贵,是人的共同心理。但每个人自己身上都有宝贵的东西却不去思考。别人给与的尊贵,并非真正的尊贵。
赵孟(春秋时晋国权贵家族)能使你尊贵,也同样能让你低贱……一个人如果饱食仁义道德,就不会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一个人如果美誉遍身,就不会羡慕他人的锦衣华服。”
只可惜的是,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宋之问不懂得这个道理。而今天忙于增加收入、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我们,也未必真的可以践行。但无论人生处于怎样的环境,过着怎样的生活,一个真正自重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尊重。一个以仁义为贵的人,才是真正的尊贵。
(史料选自《旧唐书·宋之问传》)
(史料选自《新唐书·宋之问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