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后果法

作者: 木子Mama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09:23 被阅读9次

    一、什么是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选择产生的自然而然的后果,是用直接的体验取代了说教或者惩罚,从而促使他们汲取教训。

    自然后果法是让孩子在成长中自然的收获经验的方法,实质是“体验式成长”,以后果来引导孩子自然朝正向的发展。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自然后果法”无疑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自然后果法的好处

    1、帮助解决纠正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孩子在体验到结果后,自然总结出是非、对错,再出现此类事件时,孩子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2、减轻亲子关系的破坏:你打算阻止孩子不恰当行为,难免会产生情绪歇斯底里,甚至打骂,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体会,避免了你和孩子的正面冲突。

    3、锻炼孩子做选择的能力:孩子通过对事情做出的选择,会总结出哪些行为对自己有利哪些行为有害,以后再做选择时就可以慎重选择,趋利避害。

    4、增强孩子的责任感:通过后果的体验,让孩子遵守约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弥补过失。

    三、自然后果法的误区

    01不要借题发挥

    在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的时候,我们会带着情绪,借题发挥:“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你非不听,现在冻感冒了吧!”“让你吃饭你不吃,现在饿了吧?”

    需要强调的是,自然后果法是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事。其意义在于,孩子的行为本身产生了不愉快的体验,孩子从事情发展的结果中体验后果,总结因果关系,从而自发修正自己的不恰当行为。这个过程不需要我们的强调和干预。比如,孩子不吃饭会饿,不穿外套出门可能会冻感冒。这里应该没有任何附加的条件,就是“以事论事”,我们不必说教和借题发挥。

    我们有意无意地借题发挥会阻断孩子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以及之后的自我修正。借题发挥实际上把责难、羞辱或痛苦的情绪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上,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应对我们的情绪上。

    02避免中途放弃

    孩子总是因为吃零食而不好好吃正餐,我们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和孩子约定:“如果中午不吃饭,中间没有任何零食吃,必须要等到晚饭。”但是,当孩子饿得大哭,开始闹情绪的时候,我们会因为受不了孩子的哭,或者担心孩子会饿坏,中途放弃约定,给孩子加餐。孩子当然无法养成按时吃饭的好习惯。

    我们不遵守约定,放弃原则,让孩子无法体验到自然后果,自然也无法去了解自己行为是否得当。甚至,受不了孩子哭泣,无法拒绝孩子的乞求,并时常会因为孩子承担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自己的计划,孩子就学不会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也养不成良好的习惯。相反,他会学到每到事情解决不了时就使劲磨我们。

    03自然后果法与逻辑后果法要区分

    自然后果法强调的是孩子的行为自然而然带来的后果,没有任何大人的参与。如果是人为规定的,就属于逻辑后果法的范畴了。比如:迟到不能进教室、吃饭不超过30分钟就不能吃、在墙上乱涂乱画就要帮妈妈打扫卫生等等,人为地加上了附加条件,这些就是逻辑后果法。

    四、行动步骤

    Step1:让孩子参与作决策,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告诉孩子“你有选择的权利”。自己拥有权利,可以让孩子更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而且通常,因为是自己的决定,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场景示例如下:

    之前,眼看嘟要上幼儿园了,我想从现在起给他养成按时定点习惯。于是,我很认真地和嘟商量:“午饭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但是午饭后没有零食,必须要等到吃晚饭才有东西吃。”嘟选择了吃午饭。

    Step2:清楚地告知界限(或规则,经常提醒宝宝)

    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规则和期望是什么,同时也必须让孩子明确地了解。只有这样,当孩子违反规则时,才能坚定地执行。

    场景示例如下:

    中午,做好了饭,嘟正在玩积木,我叫他:“还有5分钟就要吃饭了,你可以去洗手了!”嘟头都没抬:“我还不太饿,我要把高楼搭完。”我说:“好吧,5分钟以后我们就吃饭了。我们约好了的,现在不吃饭就要等到晚上哦。你没忘吧?”“知道!”5分钟后,我再次提醒他。(此处需要提醒,要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把事做完,因为打断了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

    Step3:让孩子体验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自然结果

    通过让孩子选择,让他自由地行动,然后亲身体验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发展自控能力和责任感。

    场景示例如下:

    40分钟后,嘟玩够了,才发觉肚子饿得咕咕叫,他去零食柜找饼干,可是零食柜空空的,饼干已经被我收走了。他又去厨房,厨房里也没有吃的。“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饼干。”“哦,宝贝,没有饼干,我们约好的。现在什么吃的都没有。”我说。

    Step4:保持界限的一致性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中,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以及对同一种行为的反应应该是一致的,这样才能强化适宜的行为,抑制不适宜的行为,孩子才能逐渐接受规则,形成自觉的、良好的社会性行为。

    场景示例如下:

    嘟“哇”地一下哭了,“我饿,我饿,我要吃……”嘟知道我把零食放在高柜子上了,他爬上椅子,想上去拿,我把他抱下来,他又上。两个人就这样对峙着。我看着哭得满脸都是泪的嘟,心都要软了。但我知道,如果放弃,嘟很难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所以只能用共情、先跟后带)

    Step5:设限,但不撤回爱

    要求孩子遵守规则,不能以撤回爱来作为要胁或惩罚。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对他的感受和需要表示理解;宽容地接纳他愤怒和不满的情绪;耐心地陪伴,给他情感的支持;帮助孩子一起善后等,来表现对孩子的爱。

    场景示例如下:

    最后嘟闹累了,我抱着他,“妈妈知道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妈妈爱你,妈妈也不想你饿肚子,但是我们已经约定好了。你是想让妈妈陪你睡一会儿,还是想玩游戏呢?”“我要睡觉,睡着了就不饿了。”“好!”我给嘟读完一个故事,嘟安静地睡着了。

    Step6: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问一些向前看的问题,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弥补过失和解决问题上,是教会孩子承担责任的最好方式。

    场景示例如下:

    晚上,我比平时早1个小时做了晚饭,嘟早就等不及,自己洗了手,坐在餐桌旁等着。饭菜上桌,嘟美美地吃起来,说:“妈妈做的饭真好吃,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吃饭。”

    当然,嘟有时还是会试探我,企图不吃饭吃零食,但是我每次都坚持住了。我再也不用担心嘟上了幼儿园不按时吃饭好好吃饭饿肚子了。

    五、适用范围

    使用自然后果法也有范围,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用自然后果法来规范。

    01、可以使用自然后果法的情形

    1、当孩子粗心大意而把东西弄丢、毁坏时

    比如,去公园玩孩子非要带一个心爱的玩具,妈妈约定要自己保管,丢失也不会再买。如果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确实发生把玩具忘在公园的事,那就要让孩子自己体验这个后果,不再给孩子买新玩具。

    2、当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时

    比如,刚上学的孩子,收拾书包时可能会忘记带学具,要和孩子约定,妈妈不会把忘带的东西送到学校,自己承担被老师批评或者无法完成课堂任务的后果。

    3、当孩子故意磨磨蹭蹭拖延时间时

    比如,约定晚上8点半之前上床才可以讲故事,但如果因为洗漱动作慢,拖延,在约定的时间没有上床,就直接睡觉,取消故事时间。

    4、当孩子完不成自己的任务时

    比如,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要自己承担相应老师的惩罚。

    02、不能使用自然后果法的情形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

    比如,孩子在大街上玩耍,在河边追逐打闹时,就要加以制止,杜绝危险。

    2、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比如,孩子朝别人扔石头,扬沙子,推打别的小朋友等,要立刻制止。

    3、当孩子行为的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

    比如,不洗澡、不刷牙,或者吃垃圾食品,这在孩子看来都不是什么问题,也没办法体验不好的后果,所以不适用自然后果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然后果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lk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