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发非花
45后的婆婆和85后的媳妇没错,本文要写的就是45后的婆婆和85后媳妇的日常生活碰撞。
老人婆:(笑嘻嘻的)今天我们扯葱葱遇到这个老板可以,干完活了喊我们另外帮忙还请我们吃西瓜……
媳妇:(揉搓娃儿衣服中)妈,你之前不是说等我出月子了你就要去做针灸理疗的嘛,咋不去呢?现在农忙也忙完了,屋里没啥活了,你不去看哈?腿不痛啦,颈子不老火了?
老人婆:不切了,老了嘛是有点毛病嘛,理疗也整不好,这里有活做,挣点钱多安逸喃~
媳妇:看来钱能治百病勒,只要有钱挣有活干,你啥子病痛都没的了哦……
老人婆:嘿嘿,钱好逗人爱嘛~可能是吃了强子给我买的那盒东西,感觉都不怎么痛了,松爽了勒
媳妇:哦~效果这么好!
婆婆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生的,经历过合作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知青下乡。吃过苦,挨过饿,有力气,没什么文化,是个特别节俭的人。
其实,婆婆的娘家不穷,婆婆的母亲还坐过大花轿,婆婆的外公是个生意人,给婆婆母亲嫁妆不少。只是赶上吃大锅饭,家里的好东西都充公上交了。正是长身体时期,胃口本来就好,吃不饱饭,就没什么心思念书,读书那会儿经常逃学去找野菜吃。
婆婆是家里五个姐妹中最有力气的,排行老三,人称“黄三姐”。大姐二姐斯文秀气,刚满二十就出嫁了,黄三姐因为有力气,被家里留了几年,二十五岁才结婚。在那个年代算是老姑娘了,照今天的话说叫大龄剩女。
婆婆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公公不喜欢,想要儿子,恰巧赶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想生二胎很不容易,每次东躲西藏,被发现后都被强行人工流产了。在婆婆快四十岁的时候,终于生下了一个白胖的小子,就是85后媳妇的老公。
85后的媳妇是家里的长女,家里有个弟弟。是小山村出来的,但是赶上了好时代,父母也还勤奋,从小没吃过什么苦,22岁大学毕业后在公司里做个小会计。虽然工资不高,但没什么负担,小日子过的还算舒坦。父母都是65后,都还年轻,自己挣钱自己花,日子过得潇洒,喜欢什么便买什么。
之前媳妇上班,只有周末才回家,婆媳之间相处还算融洽,媳妇怀孕后为了方便照顾就搬回家来住了,问题也就来了。
婆婆经历过苦日子,是俭省惯了的人,每一分钱都花的精打细算。对媳妇的很多做法都不满意。又是个直性子,有什么不满意就要说。
“衣服洗前先打肥皂抹洗衣粉,不要放那么多水,水多了,洗衣粉肥皂都在水里了,衣服洗不干净,还浪费东西。”
“你这么用纸,造纸的都忙不赢,把人家卖纸的都整富裕咯。”因为媳妇擦嘴擤鼻涕上厕所都要用纸,而婆婆擦嘴擤鼻涕,直接用手抹干净了就行。
“你又买衣服啦,衣服嘛,有两件换洗就可以了嘛,买那么多衣服难得收拾打整。”长胖了以前的衣服穿不了当然得买新的啊!况且也没有经常买,换季或者过年的时候才买的呀。
其实媳妇对婆婆也有看法。觉得自己这个婆婆简直就是难得一见的奇葩。抠门的不是一点点。
这个年代了,还有人穿打满补丁的衣服裤子,内裤上都是好几个补丁了还在穿,几块钱一条的内裤,都舍不得买条新的。
媳妇叫婆婆不要穿那些烂了的,婆婆有自己的理由,“我不想穿新的,旧的烂的穿起才凉快。”
实在没法沟通,媳妇直接买两条新的给她,也没见她穿着不舒服嘛。
媳妇快要生了,让她辞去打扫的工作,待在家里照顾两天,回到家了她也一刻闲不住,除了给媳妇做饭,就跑地里看庄稼,拔草,摘菜。地里的蔬菜吃不完,摘回来整理好拿去菜市场卖,从早上守到下午,也不过卖20来块,中午舍不得花钱在街上吃饭,自己带两个馍一瓶水当午饭吃,有时候早上走的匆忙,没有带吃的,宁愿饿肚子卖完后回来吃也不买一点吃食填肚子。
买了几次水果回来,通常都是下午人家卖剩了便宜卖的,绝对称不上新鲜水果。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每次媳妇看不过去了说几句。她的道理总是特别多,反过来想好好教导下媳妇:
挣钱犹如针挑土,用钱犹如如水推沙,挣钱艰难呀!你们没吃过苦,不晓得好歹。
我用钱都是有计划有安排的,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划一生穷。
对于用钱上,媳妇有时候挺佩服这个婆婆的。很会抓钱,自己挣得钱几乎很少有人能把它再从她手上拿出来。自己一个小会计,每月三千多块钱,公司食堂也便宜,可一年到头,能存下一万块都很不容易了,而婆婆做一份扫地的工作不包吃住一个月一千多块,一年下来居然能存两万多。也就是说,婆婆自己打工挣得钱一分钱没花。中午自己带饭吃,平时零用花费很少。自己实在需要用些零碎,空闲时间做的粽编拖鞋卖了也就够了。
有时候媳妇在想,若是婆婆读了书,有文化,恐怕更不得了。她再有能耐,吃得是力气饭,大字不识一个,年龄逐渐大了,能抓的也是小钱。
因为地里还种着庄稼,下班后做些地里活,或者农忙的时候请一两天假忙庄稼,有时,遇到有人买米买谷,直接卖了拿来家里买油盐酱醋买肉生活开销。
其实媳妇也明白:他们那一代人,是没有安全感的一代,尤其对于金钱。
在他们的人生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儿孙攒钱。从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开始,他们已经心里开始盘算,这个孩子将来上学读书、结婚、生子、买房买车需要花多少钱,再考虑一些随机变动因素,钱似乎怎么也攒不够。
好不容易等到孩子成了家,终于可以松一口气。孙子的到来,让笑开了眼的爷爷奶奶,又一次开始了攒钱之路。
对于这个婆婆,媳妇也想开了,这个村这个镇,乃至当今这个社会,也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奇葩”的婆婆了。只要有饭有肉吃,比谁都勤快,干得比谁都多,真正给自己的比谁都少。
就这样,随她去吧!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多一些包容和欣赏,家庭就多一份和谐与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