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与基本功

作者: 南北一岸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19:17 被阅读94次

           几个月前一直苦于“应该怎么做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再加上自己看论文也总结不出个所以然来,没有掌握一定的“套路”,曾一度想放弃走这条路。但我也清楚意识到,完全放弃是不太可能的,于是又开始挣扎。在很久以前就听说,如果你想了解某个领域,那么你应该时刻关注这个领域内的关键人物的动向。我照做了,可似乎还是没有什么进展。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呢?我首先想到的是视野的问题,即我一直在具体学科上兜来兜去,视野比较狭隘,很难洞察到整体的研究动向,自然就没法知道该往哪走以及如何走了。于是,我关注了主流的大教育类期刊,甚至一些外文期刊,当然,只是偶尔看两眼(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我还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很多时候仅仅是浏览一下标题;又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我对教育研究已经失去信心),又过了一阵,我还是不知道方向在哪,怎么办?哪又出问题了?是我太心浮气躁了么?在5月25日时,读到万维钢老师写的一篇文章《你在潮流中位置》,它在某种程度上解答了我前面遇到的种种困惑。在读书和学术领域,想达到“我看的太多”境界,这需要一定的路径,它分为四个阶段:信息过载,发现联系,把握潮流,等待惊喜。也就是说,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时,此时应该选择单点突破,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以点带面,逐渐开始对整个领域有所了解,进而发现课题与课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找到了一些门路。当我们渐渐觉得自己“看多了”时,说明我们已经能够把握住这个领域的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此时,我们从被动的追赶者变成了主动的出击者,并且有了一定的预测能力,接着就进入了第四阶段,等待该领域新的突破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其实,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感触还没那么深,当7月5号再次在别的地方读到它时,我对自己重新进行了审视,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可能我目前最需要的是一个工具。

          最近一直在看大教育类的文章,通过看综述文献,顺藤摸瓜,初步对教育研究有了一点整体性了解。不可否认的是,有些人并不是在做“真”研究,而在这过程中,我们也会碰到像陈向明、刘良华这样有追求的老师。尤其是当我读刘良华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时,倍感亲切,有种“原来是这样的啊”的顿悟之感,而上上学期,我明明在教室里学过一模一样的课程,可我的记忆却只记得有调查报告。或许当初是觉得那个课没啥用,便没有用心学,也没有去追踪相关信息。或许,要是没有前面的经历,可能我现在看的时候也没那么津津有味。

           去年跟刘润老师学习《5分钟商学院》时,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专栏的口号:“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和一句:“你以为的顿悟,其实只是别人的基本功”。今天又在刘良华老师的《教育研究方法》一书中读到:“初学者需要对经典名著式的巨人保持必要的敬畏感,不要轻易想象自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那么高大,你那么矮,你怎么爬上去?”至此,我意识到,该走的路,得踏踏实实的走。我以为的高楼大厦,其实只是空中楼阁。

          当然,现在,我也不清楚自己走的这条路是否正确,说不定跟前面一样,也只是某一时刻的摸索。但我知道,我身上的“信息过载”之感似乎正在消失。rope.c$�w���~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顿悟与基本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sqa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