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让孩子成为天才,并且不存在“后遗症”,每个家长都愿意尝试吧?一个中国的家长,哪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神童。
为了培育孩子成才,捡破烂、卖血……有的父母还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有多少父母给我们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子把父当马,父望子成龙,可怜中国父母心!
为了不使自己的儿女“输在起跑线上”,卡尔·威特、蒙特梭利、杜曼、七田真、木村久一.........等等大名的各种各样版本的“教育”书、dvd、cd搞得头晕目眩,那些翻译自西方的教育著作的啰嗦、琐碎,中国的教育著作的浅薄、功利,在这个营销的时代,有这个经历的父母都会产生深深的怀疑。
不知道该怎样去开展教育,这种感觉真的很糟糕!
从国内直接考上世界最高学术殿堂哈佛大学的刘亦婷,普遍被人们看成是家庭早期素质教育的成功典型。而这本书的存在,又似乎让所有的父母生出这样的信念——按照书中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就能够考上哈佛大学。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究竟该起主导作用还是辅助作用是存在争议的。就连我们常说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需要斟酌是不是最大的谎言?深入阅读可点击《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最大的谎言?》
对待孩子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我想大部分普通父母都是混乱的,看似全民关注重视教育的热闹表象之下,起码的教育常识仍是极度匮乏的。
百度图片搜索结果,眼花缭乱真假难辨家庭教育一定要和国情接轨,和现实社会接轨
天才的诞生与快乐的童年并不矛盾,天才与天赋也没有必然的关联。你也可以将你的孩子造就成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 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这是证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神奇和伟大的最好例子,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让人忍不住想买的广告词]
我最初接触的是卡尔·威特的天才教育,当时真是奉为真经,常常感觉孩子的成长与其说是后天教育的成果,不如说是家长能力的表现。
随着阅读经历的增长,慢慢发现,一种封闭的、家长意志的教育,没有玩具,没有玩伴,没有自主,在家长的设计之下,按照家长的理想轨迹推进,在今天已经很难去实现,父母受限于工作等原因,不可能给实现这样的早期教育。
还发现了光明日报质疑风靡大陆的“卡尔·威特教育”完完全全是伪书(根本没有引进),北师大教授也否定卡尔威特式教育的文章,总之看完后感觉“一泻千里”,要想认认真真的学习点早教知识,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位植爸植妈自己见仁见智吧!
在维基百科上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有这样一段话:“这本书在德国受到了批评并很快被人们遗忘。但是在中国,该书却成为21世纪的畅销书。千百万的中国人希望通过这本书,把他们的孩子改造为天才、神童。”
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成长关于卡尔威特教育的真伪之辩,几个比较有深度的文章,感兴趣的可以深入阅读。华东师大刘良华教授的《对“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质疑》,光明日报赵宇清《伪造译著竟成畅销书——《卡尔·威特的教育》骗倒数十万读者》,网文《伪科学教育让我无所适从》。
将教育称为科学似乎为时尚早。而将教育用作牟利手段却已经相当成熟。
有兴趣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父母可以参考这篇文章《网络上那么多育儿书籍,专家,课程,眼花缭乱,作为普通父母需要什么必杀绝技!》,牢记你所在的时代才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ps.无戒日更挑战营-Thre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