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君赵胜,是赵灵王的儿子,赵文王的弟弟。他担任过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经三次离开宰相职位,又三次官复原职。
平原君算得上是一个谦谦君子,当日邯郸被围,他奉命前去楚国谈合纵之事。要选20名门客前往,毛遂自荐。起初遭到平原君质疑,后来楚王折服于毛遂力拔山河的气势,感动于毛遂合情入理的说辞。最终签订了合纵协议。
平原君感慨: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平原君能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不失君子风范。
当日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今信陵君存邯郸而请封,是亲戚受城而国人计功也。此甚不可。”平原君从善如流,放弃私利听从了善意的劝告。君子谦谦风度的形象跃然纸上。
赵奢,本是赵国征收田租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不肯缴纳,赵奢依法处治,杀了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人。平原君大怒,要杀死赵奢。赵奢趁机劝说道:“以您的地位和尊贵,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平原君认为他很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赵王,赵奢在阏与破秦。立下汗马功劳。可见平原君有容人之雅量,有识人之睿智。
长平之战后,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邯郸),形势十分危急。平原君听从舍吏子李同的进言,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
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是非常频繁的,而且那时各国都是联姻。今天我在齐国为相,可是哪天我不乐意,就可能跑到秦国、楚国去了。但是平原君虽然三起三落,却始终在赵国为相。有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超脱。君子坦坦荡荡。
平原君最为史学家诟病的是长平之战,此战役是赵国的转折点,由强盛走向衰败。但是平原君怎么就成了“背锅侠”了呢?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最后赵王采纳了后者的意见,史学家认为是平原君迎来了祸端。其实真正订板的是赵王,他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
毛主席曾经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当时秦国经过商商鞅变法已经逐步走向强盛,赵国却是相形见绌,战事一开始,赵王就四处借粮。两国国力悬殊可见一斑,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后方粮草补给非常重要。
长平之战惨败的最大原因是赵王启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熟读军书,却无实战经验,以导致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最后赵国惨败。
要说“他利令智昏,为了贪图冯亭献城的小便宜而招致长平之战赵军覆没的大祸”,实不敢苟同。
平原君为笼络人心,杀了小妾确实为过。但总的来说他还是一个谦谦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