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
艺术需要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科学则需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教课,既要生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
备课是教师走进文本的第一步。
(1)教师要读通课文
拿到课文之后,贾老师总是先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得更好。率先垂范,学高为师。
贾老师是上海人,对南方人而言,说好普通话不是一件易事,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往往分不清、读不准。碰着困难,贾老师一边查字典,一边请教同事、同行,乃至学生。
多么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是正常的,不用回避。可怕的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交给学生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读课文 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
(2)教师还要读懂课文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文本是教学的材料与载体。对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把握,毫不含糊。
请看贾老师《我的发现》教学片段。
师:一起读课题,我的发现。
现在请注意黑板上的词句有变化了。
【教师在课题上加了个书名号,变成:《我的发现》】
【教师板书:“我”的发现】
【教师板书:我发现“我”】
【教师板书:我发现】
师:【指着这4句话】你会读吗?
【老师请4个学生读。】读是读对了,不过,说起来就不这么说了。加了书名号的是《我的发现》这一篇课文;二,是课文中的“我”发现,……
谁会接着说?
生:第一,《我的发现》这一篇课文。第二,课文中的“我”发现。第三,我发现课文中的“我”。第四,我发现。
师:那么,现在我们学着说,课文中的我发现了什么?在课文中找,有好多答案呢!
生1:课文中的我发现可以按脚步声的轻重缓急来辨别走来的是哪个老师。
生2:课文中的我发现每个老师脚步声的特点。
师:不要这么说,每个老师的脚步声怎么样?
生3:课文中的我发现每个老师的脚步声不同。
师:是不同,然后他能猜测出什么?
生3:猜测出走来的是哪一个老师。
师:请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
生3:课文中的我发现每个老师的脚步声不同,他能够分辨出走来的是哪一个老师。
师:谁像他这样再说一遍。
生4:课文中的我发现老师的脚步声不同,他可以猜测出走来的是哪一个老师。
师:第三个,“我发现‘我’”这个我(未打引号的我)是谁?
生:自己。
师:你发现课文里的我怎么样?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我留心周围事物,能足音辨人。
师:还有吗?
生:我发现课文中的我好动、聪慧,留心周围事物,能以足音辨人。
师:我把数字1和2擦掉,在《我的发现》和“我”发现之间加三个字:“说的是”【《我的发现》说的是“我发现”……】。这样能说一段话吗?我先提示一下,有三种情况,一般完成就行,只是说对了,说得深刻、全面一点,这当然是好的。有的同学不但说得全面、深刻,而且加上自己的认识,那是特别好了。你该怎么说呢?
生1:《我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课文中的我发现了可以从老师的脚步声判断出走来的是哪一个老师。
师:【不无遗憾】一般。
生2:《我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课文中的我发现老师的脚步声不同,所以他能猜测出来的老师是谁,说明他是一个留心观察事物的孩子。
生3:《我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课文中的我发现每个老师的脚步声不同,课文中的我从中判断出走来的是哪一个老师。说明他是一个留心周围事物,能以足音辨人的孩子。
师:三个同学都说得不错,不过,最后一个同学说得最全面。
【教师示范】《我的发现》这篇有趣的课文说的是课文里的我发现每个人的脚步声不尽一样,轻重缓急各不相同,他竟然能足音辨人。说明……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我的发现》这篇有趣的课文说的是,课文里的我发现老师的脚步声各不相同,所以他能猜测出走来的是哪一个老师。
师:能不能在他的基础上说得更好?
生:《我的发现》这篇课文说的是,课文里的我发现每个老师的脚步声不同,从而判断出走来的是哪位老师,然后让自己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
贾老师就是这样细致地训练学生的表达。大家看贾老师设计的说话训练非常多么精巧。首先,让学生有话说,前3题都基于文本内容,但都有一定的思维要求,学生不可能照本宣科。其次,巧妙地融文本内容的理解于表达训练中,既可以通过说话来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以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学到或巩固语言知识,如书名号和引号的运用等。再次,这些表达训练题——尤其是第4题没有“标准答案”,这就给了学生思维表达的空间,给了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这对学生创新能力与健全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