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浓)
图来自网络“铁路职工王福春,
2014年被评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30位摄影师”之一,
他最有名的作品就是专题《火车上的中国人》。
他从绿皮火车时代开始拍摄,
一拍就是40年,
用20万张胶卷记录了春运时代,
‘狭小空间里,中国人独特的生存之道’,
有人围桌怡然打麻将,
有人当场生孩子……”
看了这篇文章,很有感触。
我是92年到广州上学(不才确实华南理工学生),去学校一般是从烟台买到广州的通票,从上海转车到广州。回烟台,也是买通票(学生票只能买硬座通票,便宜呀),路线则是从武昌中转。
大约是93、还是94年吧,终于开通了从青岛直达广州的火车,感觉还挺美,以为此后终于可以不用中途转车了,但没想到遭遇更惨。
01.上学路
既然要从青岛坐火车,就先从烟台坐汽车到青岛,再坐上从青岛到广州的绿皮火车。
上了火车,一开始一切安好,理论时间是48小时到终点站,美滋滋的。
不曾想,火车一到河南漯河车站就惨了,漯河人出外打工的人不是一般的多啊,乌压压地,涌上来一大堆驮着行李卷的人,然后卫生间、过道、行李架上就挤满了人……
从漯河车站开始就不敢喝水了,因为厕所里躲满了逃票的人,要是想去卫生间,那得边走边拍过道上的人“对不起,麻烦让一下。”“对不起,麻烦让一下……”
好不容易边拍边走地挤到卫生间却拍不开门。一个小小的卫生间可以躲8个人。
为了避免去卫生间,干脆不吃东西不喝水。
那时候火车没提速,青岛到广州理论是48个小时,但往往是51小时左右,从漯河站开始到广州应该有一天半时间往往滴水未进。
然后,男士们会在某个小站(人太多,小站一般都不开车厢门),跳窗下去,方便完再从窗里跳进来,女的就只能忍着。
02.返家路
这是去上学的艰难,假期返校也是艰苦,特别是寒假。
从广州回烟台没有直达火车,我们大学生都买的通票,坐火车路线是从广州到武昌站下车,下车后在站里直接转北京来的过路车(跟着老乡走都不知道到哪里的车),然后夜里八点多在兰村站下车,在火车站待到凌晨1点多坐上青岛过来到烟台的车回烟台。
记得在兰村站上青岛到烟台的火车时候火车车厢不开门,大家都想从车窗里爬上去,但车厢附近座位上的乘客不开窗,因为车厢里太挤了,在寒风和暴雪中的我们都快哭了……
那一年我是上大一,一起的四个老乡都是男的,一个跟我同级、两个大二的、一个大三的,大二的两位师兄急了用棍子捅车窗,还是不开。
后来,在车站候车室等车时候临时认识的一个内蒙古来的小小个子的男孩(长得非常非常像陶喆,陶喆出名时候我还专门查了他的户籍,总觉得怎么这么像呢?哈哈哈)帮了大忙,或者是,我们跟着沾了个光。
他举着自己的包对着一个窗口边是个老奶奶的乘客哭唧唧地说“奶奶开窗吧,很冷啊……”还说了什么没听见,估计老奶奶也听不见,但是窗却开了……
两三个老乡们快速地爬了进去,然后就接应我们。
等我爬的时候,一个老乡抓住我腿把我推上车窗,以便我的脚踩着车厢外两手趴上窗边,可铁皮车厢外边结冰了,滑得很,怎么也踩不住……
我急死了,因为这个小站停顿时间很短,好像五分钟不到,这要爬不上去、我和后面的两个人就都被落这里了。
当然后来死活是爬上去了,可能窗里的老乡拉着、下面的老乡推着举着把我生塞进去的,也或许是求生的本能爆发了。
进了车厢终于松了口气,因为下一站就真的到家了。
这一松懈,人立马就乏了,抓着行李架的边缘站着就开始昏昏欲睡打盹儿。
然后,旁边座位上一位奶奶拍拍我说“孩子,过来坐。”不顾我反复推辞就拉我坐下。
我坐在座位上,因为靠背很直,靠着很累,记得我就坐着坐着,头就越来越低靠向了膝盖……俩手扶着膝盖头靠上去就睡了……
想想当年的辛苦真的感慨万千,只能说幸好年轻,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是每年对家的渴望督促着自己无暇顾及过程的艰辛。
那是第一年寒假,梦想着回家可以吃到妈妈包的饺子,可以听到厨房里爸爸妈妈边说话边拉着风箱的温暖,及锅碗瓢盆的交响……
可是,我不知道的是,其实早在十多天前,妈妈却永远地走了……
现在的交通四通八达,火车提速了、也有动车了、飞机票也不停的折扣了……
总之,交通工具丰富多样,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我们的下一代再也不会经历我们当年那样的艰辛了。
但现在的他们也有我们不知道的烦恼吧,求学犹如登山,无论怎样,只希望孩子们能够珍惜这段经历,不负青春时光。
(图来自网络,侵权则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