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少听到“精品”这个词,更何况知道什么是“精品”。放在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对“精品”的定义可能会有差异,但按照汉字的直译,至少可以理解为“精”和“品”,也就是一种精美的产品/物品。有句古话与此相对应——兵贵在精,而不在多。这句古语里,”精“的意思更偏向于”精干、有素养、有能力“。那如果用在具体的产品上呢?比如说我们日常用的手机,应该也是”贵在精,而不在多”吧。这个场景下,“精”的意思应该偏向于“质量、功能、外观都比较优秀”,一机在手能满足我们生活和商务所需,比如说可以是待机时间长、通话音质清晰、信号好、全网通、双卡双待等(尽管其中的信号、全网通与手机生产商没多大关系,但我们的意识中还是会有这么要求)。再比如说我们在一家品牌西点店看到一款可以称之为“精品”的蛋糕,起码也要具备“外观、口味俱佳“的特点才行。从人的“精”到物品的“精”,尽管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可以从中挖掘的,那就是:能极为有效地满足某一类人的特定需求、培养或制造其的过程中耗费了较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其功能性能超越同类产品一个指数级以上。如果按照这三条标准来理解精品,来试着做精品,我们至少会有一定的方向指引。
话说回来,工作中不用精品,我们会难受吗?不会!生活中我们不用精品,不享受精品,幸福指数会降低很多吗?不会!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至少前4层跟这个所谓的“精品”看不出来有多大关系。那,我们还需要做精品吗?是否人人都需要做精品?不一定!其实人们对自己消费的物品,跟所处的家庭环境、年龄段、收入程度、受教育程度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我的父母,老老实实种地种了一辈子,60大几的人了,现在在上海帮我带孩子,也就意味着他们个人就不太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工作赚取更高的物质收入了,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精品与否,真的没有概念,他们的判断标准是——实惠。即在成本可控的条件下,尽可能获取尽可能多的功能和收益。比如如果要花300元给我父亲买件短袖衬衫,他肯定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对他来说,他宁愿花60元/件的价格在家乡的集市上买5件,最好是每年穿一件新的。而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物品,必须是精品,那样才能配得上他们的审美需求和身份地位,否则就是没面子,就浑身不舒服。也有一部分人,年轻时对精品无所需求,满满年龄增加、收入增长后,也会在自己能力承受得了的范围内,选择某些方面消费的精品。比如衣服、皮带、手表、包等。
再来想一下:是不是不消费精品的人,一定就不会去做精品呢?是不是消费精品的人,倾向于做精品呢?愿意消费精品与喜欢做精品有必然的联系吗?不一定!有些人从来不消费精品,但不代表他不会或不能做精品。有些人经常做出一些精品来,但也未必消费精品,好像做精品是他的嗜好。
其实,不管我们是否有消费精品的习惯,在目标、时间、成本、能力允许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应该试着去做一些精品的,毕竟能做出精品的人,相对会比较优秀,而优秀会变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无论对于我们的工作还是生活都是有利的。我的个性尽管不属于“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类型,但是由于个性中有很强的责任心这个因素,所以在职业生涯中还是做了几个相对算是精品的东西。这些相对所谓的精品,就是在目标明确(客户需求清晰、准确,以始为终,目标清楚)的前提下,在控制好时间进度和成本水平的基础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结合自己的专业、经验和客户(用户)的特点,设计出最大化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所谓的“十年磨一剑”,那是有前提的)——你有足够的时间和成本可供自己消耗。比如苹果的电脑、手机,也并非从一开始创业时就出来的精品,也时在既有产品所创造的利润能够支撑的前提下,才创造出电脑、手机等精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迭代。
相信自己,只要自己想,就一定能做出自己领域内的精品,而且可以日益求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