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端午时节,端午的气氛在市场里艾草的馨香,粽叶的青油里发酵;端午的气氛在糯米晶莹的翻动里闪烁;端午的气氛在下河龙舟的号子声里振荡。
朋友已早早送来新包的粽子给我品尝。绿油油的粽叶里飘散出糯米淡淡的米香,仔细分辨,伴着粽叶清香而来的,还有猪油和红豆的甜香。
轻拈一个,暖暖的还有些余温,软软的透着些韧劲。都说粽子包得越紧实,煮熟了就愈发软糯甜香。感觉朋友送来的粽子自是不错!
自幼便看着母亲每年都在端午包粽子。也曾心生好奇,手痒痒地前去帮忙,奈何总是包不出母亲的紧致。只能轮为打下手的。粽馅一年年来也是愈发花哨。
记得最早就是纯白的糯米,最多是加点碱,纯白的糯米便泛起点黄。煮熟了会比纯白的糯粽少些腻的感觉。后来多了红豆、绿豆粽。最喜是咬碎了豆子,那弥漫于口中的沙沙的感受至今仍能回味无穷。再后来,有了猪肉粽、盐蛋粽、鸭肉棕、什锦粽等等。
过去贫穷的日子,总能把这粽子也吃出别样的风情。小院里的小伙伴们,每至端午总各自拎着大小不同的羊角粽,今年比谁的大,明年比谁的小,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粽馅的总会赢得别人的艳羡。
端着个小碗儿,里面放着点白糖,用一根竹筷插着个羊角粽,粘点儿糖,咬一口。小院里先是一个,然后准会出现一溜,排坐在院里的台阶上,就这样仿若尝人间美味般吃着这粘糖的糯粽。吃完了还总会把碗里散落的糖粒,伸长了舌头舔个干净,最后如完成了神圣仪式般,轰地散去。送碗筷回家啰!
如今的孩子早已没有了我们当年吃粽的那份心境。琳琅满目的各式美食早已抹杀了他们的味觉,哪还能体会父母辈当年舌尖上糯粽跳动着的美丽。花式百出,味道丰美的粽子已无法激活他们的兴致和热情,偶尔吃上一个是很给面子了。
他们是幸福的一代,何尝又不是遗憾的一代?好在时代在发展进步,我们的眼光总是要向前看的。
市场里卖艾草的人不少,都是附近的农民从山上砍割来的。浓浓的艾草香味因为聚集而格外的浓郁。
记得小时候,每至端午。母亲便会买回艾草和另外一些我至今仍叫不上名字的草,用一个大锅熬上满满的一锅水,放至温度适宜,让我们洗澡。这样就可以驱邪,预防风疹等。余下的艾草也会挂在窗前、门头避邪。若一年中孩子发风疹,就又用这窗前、门头的艾草来烧水洗澡。
过去这些我也不曾关心。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自然而然的对这些传统的东西开始亲近。想着孩子们去年身上发风疹。想想今年提前预防也是好的。于是也买了好几把艾草。艾草不贵,扎成的一把也就一块钱。
拎着几把艾草,碰到熟人。“哟,买艾了呀?”“是的,买些回家烧水给孩子洗澡用。”“好,好。我明天再去买。正端午那天的才好!”
一把艾草在虔诚的人们心中都如此精挑细选。
传统的中国节日,我们还能记得多少老祖宗曾经的礼数和规矩;传统的中国节日,我们还能怀抱有几分虔诚和庄重。当我们的生活日益被洋节日充斥的时候, 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后人还能记得吗?那些古朴、庄严、悠远的历史文化和印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