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湖(LacLéman)也称为日内瓦湖(Lake Geneva), 是瑞士与法国的共用湖泊,也是瑞士的第一大湖。它长七十二公里,宽十三公里,深三百一十米,总面积为五百八十二平方公里,其中三百四十八平方公里属于瑞士。
湖区北岸的洛桑(Lausanne)有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总部和博物馆,这里是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 的 心仪之地: 蒙特勒 (Montreux) 作为 贵族的圣地, 西庸城堡是必到之处,因拜伦(Lord Byron)的长诗而闻名四方; 维维(Vevey)小镇则是著名喜剧影星卓别林 (Charlie Chaplin)生活了二十四年的地方。 湖光山色十分诱人,其中葡萄酒产地Lavaux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莱蒙湖区的空气和水相当纯净,曾有不少名人在此生活过,但依然保持着谦和质朴的态度,而不是过分自信地"端着"架子。人们在安逸的状态下生活和工作,在纯净安宁的湖区与低调丰富的生活方式之间,似乎找到了一个较佳的平衡点,也为全球高端生活区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了新的注解。
众所周知,莱蒙湖水十分清澈,早已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随处可见一群群天鹅在湖畔安静地游弋,一旁还有鸳鸯,它们喜欢一个猛子把头迅速扎到清澈的水里,寻找食物,而潜进水里的它们,仿佛只隔着透明的玻璃-一水是如此清澈。
在环保而有机的环境中,瑞士人享受到了最大程度的自由。许多旅者喜欢假期在湖畔小居几日,在随意的日常生活中深入民间,并一窥瑞士生活的精髓。更有这样的说法来描述莱蒙湖畔:"欧洲任何国家都没有瑞士更有意思一一它为热爱自然的人,提供了绚丽的自然风光;为民族性格研究者,提供了简单坚决的民族个性;为领导者树立了宗教、自由和财产安全方面的榜样;而对于文艺青年,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比瑞士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点夸张,但似乎不无道理,尤其在莱蒙湖畔。
洛桑(Lausanne):奥运博物馆和香奈儿的瑞士小屋
从瑞士西部古城纳沙泰尔坐火车抵达洛桑的时候是细雨中的下午。细雨纷飞,在莱蒙湖区开始寻找水的奇迹。
洛桑位于瑞士的法语区,是沃州(Vaud)的首府,也是瑞士莱蒙湖区第二大城市。
从车站出来,搭乘地铁前往乌希(Ouchy),这里以前是一座渔村,现在成为洛桑临湖的时尚区。雨后时分,在湖边的餐厅用餐,人不多,十分宁静。沿着湖边散步,沿湖是洛桑最古老的酒店Beau-Rivage Palace,而Hotelde I'Angleterre酒店,诗人拜伦曾经在此住过。
再往前走,沿湖的招贴都是各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历史人物,不远处是奥林匹克博物馆。由于正值两年的维修期间,博物馆的主要展品被移至湖边一艘古老的蒸汽船上,作为一个临时的展馆。由于环境特别,这样的展览也颇具特色。
登上蒸汽船,看到船舱里陈列的展柜中放置着从1896年雅典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包括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所有奥运火炬、金银铜奖牌,让人兴奋不已。其中第一支奥运火炬是1936年柏林奥运会使用过的,短粗的造型有点像放大版的哑铃,手柄部分刻着"Fackelstaffel-LaufOlympia-Berlin 1936(奥林匹亚火炬接力-柏林1936)字样。字体上方还有奥林匹克五环和德国的鹰徽标志,字体下方绘有该次火炬传递的路线图,火炬顶部写有"感谢火炬手”。每一届奥运会的火炬都各具特色。纵观这些火炬,只从造型上来看,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一直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火炬,都设计简约又不乏深意。
在展馆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台子,上面固定着一支伦敦奥运会的火炬,供游人拍照留念。这支火炬是奥运史上最轻的火炬,呈三面体,火炬上的八千个小圆孔有着多重含义-一参与接力的八千名火炬手、接力总行程八千英里、生产火炬的总数为八千支。除此之外,展厅还陈列着一些奥运名将使用过的运动器材、服装、获得的奖章、奖杯等物品。
从乌希搭乘地铁回到老城中心。洛桑是瑞士唯一建有地铁的城市,也是拥有地铁的最小城市。洛桑的老城位于高地之上,而乌希地势较低,地铁有效地建立起两个区域之间的快速交通。
来到老城中心,这里曾经有一条古老的河一一芳河(Flon)。然而,它在十九世纪已经消失。当地朋友找到一幅描绘当时景色的油画,能清晰地看到对面的石桥,石桥有上下两条石拱道,目前只剩下上面一条了,说明这条河已被填掉了。而先前这条河形成的峡谷,现在已成为老城区的中心广场,是年轻人聚会的场所,大量的年轻人在这里和朋友相聚或享受休闲的时光。
穿行到Rue de Bourg大街。 这是洛桑的一条名店街。陪同的朋友是Schumutz, 四十多岁,保持着上海女人的精致。她在移居瑞士前曾在上海一家医院工作十余年。她来到洛桑后的变化,便是更看重健康的生活本身。她指着那些绚丽的橱窗说,"我现在不会去买那些名牌包包,每年想的是冬天全家去滑雪,夏天有机会去林间徒步和宿营"。
晚间,湖畔的长廊中经常会出现一名年轻女子,在这里演奏大提琴。华灯初上,西边彩霞正红艳,驻足停留,倾听琴声如诉。这些演奏者,十分喜欢这里的水居环境,时常来卖艺,补贴生活费用。
走过古老的双层铁桥,沿着缓坡继续深入老城的深处。街上十分安静,时常会看到一些大学生,这里有着洛桑的几所大学。小巷里不少店铺挂着铁制招牌,令人一目了然,知道这是什么商店。小街的尽头,圣母大教堂(Cathedrale Notre-Dame)的尖顶渐渐浮现,这座建于十一世纪的大教堂,是瑞士屈指可数的哥特式建筑之一。迈进教堂,直径达九米的彩绘玻璃窗散发着神圣之光。教堂大门上的一组雕塑,栩栩如生。这座教堂至今仍沿袭着守夜人报时的传统。
浮光掠影中一窥香奈儿
不少名人居住在此地。可可·香奈儿从1938年起,开始频繁地住在洛桑的Beau-Rivage Palace酒店, 直到今日, 这家酒店Lounge里的一款鸡尾酒,仍以夏奈儿的名字命名。二战爆发后,可可·香奈儿移居到洛桑,一直住到1953年。1954年2月,七十一岁的夏奈儿在这里重开时装店。在时装秀的采访中,香奈儿说洛桑是她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她后来在这里购买了几处住宅,包括她在1966年买的"瑞士小屋”,她在房间里摆放了漆器和中国屏风,还在花园中种植了白玉兰花。
在香奈儿的感情生活中, 似乎对法籍、俄裔男子有着特别的情愫。她和俄罗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恋情已在2009年被拍成电影,作为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闭幕影片,引人瞩目。这两个人,一个革新了女性时尚,另一个催生了现代音乐。两人首次相遇是在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的巴黎首演会上,那前卫的带有强烈和弦冲突的曲子,引起现场的一阵骚乱,却让香奈儿一听倾心。这样的情事自然值得津津乐道。
在洛桑的日子里,香奈儿经常在清晨与她的密友、舞蹈家SergeLifar见面聊天。Serge于1904年诞生于当时沙俄的重镇基辅(现在属于乌克兰)。1929年,Serge成了巴黎芭蕾舞团的编导,重整了一度衰败的巴黎芭蕾舞现状,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芭蕾舞大师之一",夏奈儿在他眼中则是"神秘的斯芬克斯"。两个人往来的更多秘密,可能都隐藏在那些中国屏风的后面。
1971年1月10日,香奈儿在巴黎利兹饭店去世。她后来葬在洛桑的Bios-de-Vaux墓地。按照她的意愿,墓碑上装饰了五只狮子头(她是属狮子座的),一片素洁的百花覆盖着她的安息之地。
1986年,Serge在洛桑去世。2004年,乌克兰为Serge发行了纪念邮票,画面上他短发,目光澄净,神情坚定。或许,这就是法籍俄罗斯男子的一些特征吧,有着俄式的坚毅,又不乏法式的浪漫。
目前,更多的外来者千里迢迢专程赶来拜谒心中的时尚女王一一香奈儿,而更多的当地人似乎对夏奈儿的故事已渐渐淡忘,在大街上本地女孩中, 背Chanel 2.55包包的女生很罕见, 人们更喜欢小众或手工的品牌。要说起名人或名牌,这里实在太多了。在湖畔,人们或者会有兴趣地指着一排排红色挑窗雨布顶棚的某间豪华酒店的某个窗户说,"喏,罗格就住在里面,就是那个国际奥委会主席"。
走在老城的高地上,黄昏时分,阳光洒在莱蒙湖畔一片民居的屋顶上,是那样温暖。早在罗马时代,这里曾驻扎过军营,从1914年起,成为了国际奥委会的总部。湖边的反光,仿佛正是这种祥和时光的写照。
维维(Vevey)小镇:卓别林的水边故乡
天下起了细雨,再回到乌希。从这里搭乘渡轮,前往维维(Vevey)小镇。Vevey经常被翻译成"沃韦",但"维维"最接近法语发音。
半个多小时后,结束了莱蒙湖上的航行,抵达维维。天空突然放晴了,阳光从厚重的云层中射出来,在远处的湖面上形成了一条光带,水面上一艘小船,构成了如诗如画的景象。
维维小镇,也属于瑞士法语区。在历史上,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已有人在此定居。在罗马帝国时代,其名字叫Viviscus。中世纪时,是从法国到罗马的通衢大道Via Francigena上的一个站点,当时由洛桑主教管辖区进行管理。维维在1798年沃州革命后,进入了繁荣期,1867年,著名的雀巢公司总部坐落于此。
维维小镇上,十四座建筑被列入"瑞士重要遗产名录",其中有瑞士摄影博物馆(Museesuisse de I'appareil photographique)。
博物馆共有四层, 第一层是最古老的干版照相机,木制结构相当精美,每一部都异常庞大。在那个时代,照一张照片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甚至需要被拍摄的人一动不动地坐上好几分钟。与此同时,展厅还介绍了早期的电影摄影机,通过仪器,能够看到静止的画面变得活跃起来。
早期的电影放映机_腾讯视频
第二层到第三层, 则表现了从胶片到数码的发展历程,陈列着各种有代表性的相机和镜头,有些只是在传说中听过的,现在看到实物,估计摄影迷都会兴奋不已。展柜里还摆放着大约四十多种135胶卷,大部分已停产或减产,胶片时代已接近绝唱。
在第四层, 则是一个放映厅,展现了各种皮影和幻灯艺术,光影迷幻之处,让人遥想摄影术发明一百七十多年的历程。在博物馆的出口处,矗立着摄影之父达盖尔 (Louis Daguerre) 的白色塑像, 他的头顶上放置着一只红苹果。
湖畔的维维小镇,天鹅在悠闲地游弋,水上飞机不停地起降,充满了水居生活的活力。广场上的Lionel Meylan钟表店, 是当地最大的一家手表店, 除了陈列着各种高端手表外还摆放了好些Chopard限量版的坤包。即使在瑞士,这些包包也动辄三千到四千瑞郎。这天是店老板的二公子在守店,他遇到来自中国的一位客人。由于客人十分礼貌而专业,这位公子展示出许多镇店之宝,看完后,就将手表随意放在柜台上,还带他去旁边的一间店,参观将手表机芯拆卸并装配的工作室。此事让这位中国人很感慨,在这样富庶而纯净的环境中,当地人所表达出的那种信任。当然,前提是,你需要表达出你对他们的尊重。
人与环境的关系,也莫不如此。
最后的爱给了卓别林
沿着湖岸漫步, 不久就走到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的塑像前。他穿着最著名的装束一一礼帽、西服、宽大的皮鞋,拄着一根拐杖。这座铜像完全是按照卓别林的身高比例制作,身高一米六三至一米六五。
作为电影大师,卓别林在他的影片中往往以喜剧形式表现出流浪汉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里的痛苦挣扎,表现出一种深刻与莫名的悲怆感。1953年1月,卓别林由于他的政治倾向和讽刺美国社会问题,受到FBI的调查,并遭驱逐,于是,举家搬迁到维维小镇,他和妻子Oona以及八个孩子, 住进了Le Manoir de Ban庄园。 开阔的花园里繁花盛开,面积有三十七公顷,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里有二十四个房间,可以眺望莱蒙湖的秀丽景色。
在卓别林人生的最后二十年,主要致力于重新编辑和修复他以前的影片。1966年,他损伤了踝关节,同时还几次轻度中风,逐渐淡出演艺生涯。1971年,他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奖。次年,他再获威尼斯电影节的褒奖。
1972年,美国方面为了修复与卓别林的关系,决定授予他奥斯卡荣誉奖。卓别林犹豫之后,在阔别近二十年后,再次回到美国,受到极大欢迎。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起,卓别林的健康情况不断恶化,不得不使用轮椅。1977年12月25日早晨,他在家中因中风去世,享年八十八岁。按照卓别林的遗嘱,葬礼十分简朴,遗体被安葬在维维的墓地。他在这样湖光山色的绝佳处,整整生活了二十四年。维维也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宁静的莱蒙湖给他精神上带来深深的慰藉。
2008年,Le Manoir de Ban庄园被卢森堡一家电影公司拥有,开始筹建名为“卓别林世界"(Chaplin's World)博物馆, 用三千平方米的面积来展示他的生平和相关的电影作品。
对于卓别林,当地居民如同对于香奈儿一样,在坊间并没有更多的故事流传,不仅仅是他已离去三十六年了,而是当地人更多地以低调谨慎的态度对待这位隐居的大师,这体现出湖畔巨大的包容能力。当别人安静的时候,缄默是最好的尊重;惟一热闹的是矗立在湖边的卓别林铜像,总是有不少人前来瞻仰,在卓别林的手中,总是会被放上一两枝红玫瑰。
在影片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 中, 卓别林扮演一个工人, 与不断旋转着的巨大齿轮搏斗,这种反抗是喜剧性的,但依然深刻。因为这种类似齿轮的巨大压迫,如今依然无处不在。
未完待续
往期荐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