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所展现的教育故事中很好的体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作为心理学的两大流派,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均有其贡献和价值,但是,在复杂的教育领域中,本着人本主义的理念去促进个体发展应该是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正是人本主义的思想使得这部电影处处散发着尊崇人性的光辉。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故事发生在1949年法国乡村的一所寄宿学校。校长哈珊以高压手段管制学生,每一个教师也都学会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凶狠“手段”,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也成为正常的学校生活生活状态。这些“问题学生”则想出一切能够想出的办法,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甚至连所学校的名字也叫做“池塘之底”。
这一切的改变来自一个新学监的到来,不起眼的秃发矮个子音乐老师:克雷芒马修。整个学校因为他的到来而逐渐的改变,学生和老师们也在他谱写的音乐声中重新发散出人性的光彩。当然,除了那个严厉的校长。最终,这个新来的学监虽然没有保住自己的饭碗,被因失去嘉奖机会而气急败坏的校长辞退,但是他培育的善的种子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生长成为保护孩子们终生成长的参天大树。
《放牛班的春天》以其法国式的唯美画面和纯真的童声合唱深深的吸引和打动了观众,用清风和雨般的音乐将一个看似平凡的教育故事送入观众的心田,并使得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受到一次心理的洗礼。电影中鲜明的表现了以校长为首的学校管理者和以新学监克雷芒马修两种教育行为的不同,不同的行为的背后总折射出不同的心理理念,也正是不同心理理念表现为我们对待个体发展态度的差异。
1.“行动——反应”原则:校长内心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生是是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者,并认为强化是塑造个体行为的重要手段,是关于个体行为塑造的最关键概念。华生最著名的言论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按自己的愿望培养,我保证把他们培养成我选择的任何特定的类型———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领袖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管他的天分、爱好、倾向、才能和他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
行为主义的强化、惩罚等理论在全世界的教育领域为人所知。行为主义学习模式的基本点是实验者(操纵者、控制者)通过各种实验情境,通过强化的形式,使被试达到行为的改变。在学习理论中,他们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因为他们没有考虑被试自身的特点及其积极主动性,也无法真正了解到被试的内部需要。
华生夸大了婴儿具有的无所不能的训练力量,他甚而要求父母严格地对待儿童:“有一种对待儿童的明智方法。要把儿童当作年轻的成人那样去对待。你的行为要永远客观又和蔼坚定。永远不要拥抱他们和吻他们,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膝上。如果你一定要吻他们,就只在他们向你道晚安时吻他们的前额。早晨要和他们握握手。如果他们把一件困难任务完成得特别好,就轻轻拍一拍他们的头。试试看。只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你就会感到要对你的孩子完全客观同时又和蔼是多么容易。你会完全对你以前对待孩子的那种感情脆弱、易动情感的方式感到惭愧”。
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实践。因此,从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本来应该是是一所更需充满温情的问题少年救助教育学校,但在校长的管理下更像一所灰暗的监狱。校长及其管理下的老员工们都以冷冰冰的表情奉行着一个原则,即“行动——反应”。学生的所谓捣乱的行为成为对校长的环境刺激事件,根据其管理原则,需要作出的反应就是严厉的负强化,如停止娱乐和关禁闭等等。
2.发现人性的“善”并助长“善”——学监内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整体性、独特性和自主性;坚持以机体潜能为基础,强调人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及其乐观前景;坚持以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坚持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内容,强调实施教育改革、心理治疗、犯罪预防和社会改造。
人本主义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而巨大的贡献。
虽然影片并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马修老师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素养,但是我们从他接触学生的开始就能感到到其内心的人本主义信念。在马修老师的眼睛里,面前的孩子们只是暂时有点问题,是可以用适当的方式改变的,他们缺乏的只是适当的包容,理解和正确的方法。正是由于内心深处的人本信念,才使得这个初来乍到的学监处处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对学生的保护,带着发现学生潜质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尽管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给他带来许多麻烦。马修老师以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并耐心细致的保护着学生,接纳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并发现他们暂时被灰尘掩盖了的潜质。
幽默的是,学生的闪光点却是在他们晚休前嘲笑马修老师的集体歌唱中发现的。当马修老师走进学生的寝室,学生们在宿舍里,也是他们唯一的自由空间里“纵情歌唱”,用自编的歌词嘲笑着马修老师的光光头,并对马修老师的管理身份提出挑战。马修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立刻“行动——反应”,而是认真地给唱歌的学生纠正起了音准,以一种轻松的方式指出学生们的错误。马修老师不仅不发怒,反而从中发现教育可能:“学生们爱唱,尽管他们唱得不怎么样”。
吸引学生、凝聚学生是实现学生集体管理乃至教育的重要前提,马修老师意识到唱歌对这些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一个组建合唱团的计划在马修老师的头脑中诞生。最终我们也从影片的叙述中看到,这个合唱团给有天赋的少年以音乐启蒙教育;给其他孩子以唱歌的快乐和展现自我特色机会,更重要的是,用合唱团这种形式,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到交往和协作的快乐、集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并最终走上正确的成长之路。
人本主义者提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策略。人本主义的心理辅导策略富有自身特色。基本假设是:只要给当事人提供适当的心理环境和气氛,他们就能产生自我理解,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导向的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使该方法的效果得以实现,关键条件有三个:无条件地积极关注;真诚一致和移情性理解。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心理健康就是趋向、追求和达到自我实现;而干扰、阻挠或者改变自我实现的进程就是心理病态。至于心理治疗则是指那些帮助人回到自我实现轨道上来的疗法,根本不必去考虑如何控制人的侵略性冲动,而只是“将一个具有充分潜质的人早已存在的能力释放出来”。
从影片中我们也看到,虽然马修老师不是心理治疗师,但是,其行为却非常符合人本主义治疗的原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温暖、安全、真诚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兴趣并吸引、促进和帮助学生们的成长。他利用学生们喜爱唱歌的天性并加以组织和引导,促使学生们相互配合,发现他人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用“人格”去引领学生,用“真诚”感化学生,用“宽容”去悦纳学生,用“理解”去赢得学生,用“信任”去促进学生,用“机会”去完善学生,最终让这个“放牛班”变成了一个快乐成长的集体。
3.两种心理学思想的碰撞:
跟着马修老师的指挥,学生们在课桌上拍响了鼓点般的节奏,震响了整座教学大楼,声音让校长心中一惊。这种节奏强烈的象征了一种对原有管理理念挑战的力量,从学习节奏,到简单的音阶练习,到简单合唱曲目,马修老师的教育计划开始实施了。尽管在实施过程中,有校长的不时阻挠,合唱团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赞助人公爵夫人对合唱团极为满意并打算继续给学校经费支持。但就在此时,一次意外的火灾不仅使得合唱团活动终止,也让恼羞成怒的校长将马修老师解聘。
影片中马修老师和校长两个角色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和管理理念。虽然从表面上看马修老师的计划失败了,但从学生成长的最终结局看,学生们获得了良好的发展,从问题少年变成了音乐家或者一个良好的社会个体。事实上,是马修老师成功了。马修老师可能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家,但是他却是一个不出名但伟大的教育家。影片最终向观众隐喻了一个事实:个体发展不是以来严酷的惩罚获得的,每个个体都有其自我实现的要求,只要能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会,个体就有可能朝向正常的发展方向前进。
结语:每个心理学流派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不足。历史也证明无论人本主义还是行为主义,都不能完全解决教育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在明辨不同心理学流派深意的基础上选择正确教育方法并在合理的时机运用它。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发现学习者的善并加以鼓励和引导,促进学习者的顺利发展并走向人生的完美应该是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放牛班的春天》这部优秀的教育心理电影所期待传播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普通的观众。
网友评论
结语:每个心理学流派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不足。历史也证明无论人本主义还是行为主义,都不能完全解决教育问题,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在明辨不同心理学流派深意的基础上选择正确教育方法并在合理的时机运用它。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发现学习者的善并加以鼓励和引导,促进学习者的顺利发展并走向人生的完美应该是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放牛班的春天》这部优秀的教育心理电影所期待传播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普通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