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上映了两部同一题材、同一历史人物作为原型的剧分别一前一后地登上了荧屏,也一前一后地大结局,重新归于平静。 一部是于正出品的《延禧攻略》,而另一部则是流潋紫的《如懿传》。由于两部剧的故事背景以及原型人设等的缘故,让我一再觉得这应算是于正一种为人不齿的商业套路,先撇开抄袭与否不谈,仅从跟风与抢先,个人觉得必有于正的份。
虽然两部剧褒贬不一,评价更是毁誉参半,于正一改多年的阿宝色风格,改成了类似莫兰迪色,忽然之间被称赞了一阵,而这两部剧里的人设亦被比较了无数次,当然我也不例外,这次只是点评一下其中的一些情感问题,如此而已。
“对一个人好,就一定要让他知道吗?”
“我付出三分,得让他见五分,付出五分得让他还十分,只有这样才是公平公正,若一直背地付出,根本没人懂得珍惜。”
——《延禧攻略》
如果说《如懿传》描述的是作为皇后在面对爱人逐渐疏离和无助的话,那《延禧攻略》描述得便算得上是一部抓捏有余、成竹在胸在攻略手册,虽说爽文的套路不禁让人质疑,但它只需要一字“爽”,便也足矣。
在《延禧攻略》中,继后问璎珞,为什么自己费心半世都得不到皇帝的爱,而魏璎珞能一直令皇帝魂牵梦萦,璎珞却答她:“先说出口的人,就已经输了。”
虽然这句话不好奉为信条,但比作宫中见惯了风月见惯了女人的皇帝而言,这句爱当真便不那么贵重了。只这一个爱字,他便听过无数个女人,说过无数次,虽难以言明真心与否,但他或许确已听腻了。 学着像璎珞这般,将皇帝把控在手掌之中,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璎珞本身并不爱皇帝,即便后面有了爱,却也是无法与继后相比的。 简单的一句话,虽能令继后感到悲愤交加,却也只有自嘲无奈, 若能让她再选一次,或许她仍旧不能做到像璎珞这般“耳聪目明”。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中的共同点是,两个版本的继后都那么爱皇帝,爱得可以失去自我、爱得谨慎卑恭,然而不同的是,《延禧攻略》中的继后演绎以及人设远比《如懿传》的继后要精彩得多。
“对臣妾而言最贵重的 不是这些身外华物 而是在绝境里 皇上不会放开臣妾的那双手。”
——《如懿传》
《如懿传》里的继后与皇帝的感情远胜皇帝与富察皇后的感情,但皇帝却并未因为这份爱而让如懿感受过太多的温情,她更多的情况下,给人的感觉并非睿智、不争,而是怯弱、无能。 严守了自己的底线,却要花费比旁人更多几分的算计,才能将身边的人解救于危难之中。兴许这是流潋紫作为编剧,却无力为自己笔下人物编整更立体的人设的缘故吧,莫名令观众觉得看得太过憋屈,暗自怒其不争。而《延禧攻略》里的继后的继后给人的感觉则是一种爆发式地报复了所有她认为伤害过她的人,至此便鲜少再行害人之事,处处展现出了一幅运筹帷幄的模样,且有治世管理之才能,俨然一副怀抱满腹志向的能人异士,不禁令人唏嘘,若如此一人生为男子,势必能为国家创建颇丰收益一般。
再说回两部剧或多或少戏份较重并且几乎笑到了最后的令皇贵妃吧。在这两部剧中,同一个原型人物却出现了俨然不同的两种的人设与性情,魏璎珞睚眦必报却不是一个反派角色,而卫嬿婉却是一个坏得极致的底层女子,为了上位不择手段。
在《如懿传》中,卫嬿婉是个出身不好的宫女,用尽一切手段爬龙床上位,为其他嫔妃所不齿,但皇帝却受用无比,令看众瞧得咬牙切齿。本以为用尽一切心机手段谋害他人的金玉研计谋不断,俨然一副幕后操手的架势,杀了一个又一个皇子,不曾想竟被卫嬿婉算计了去,白白丢了性命;本以为这样一个角色足以令人厌恶,不曾想却被“痴情所误”挽回了些许同情。
在《如懿传》中,卫嬿婉极尽一切讨好皇帝,一味阿谀奉承。皇帝要鹿血,她便去寻来,南下又寻来风尘女子送于皇帝取乐,丝毫不劝诫皇帝,皇帝虽无真心实意,却也受用无比。然而在《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却是一个爱与皇帝唱反调的人,事事不遂君心,不曾想竟也叫皇帝着了迷,愈发被她吸引。
相较两部作品,我个人会更喜欢《延禧攻略》的人设。有人说,魏璎珞这样的人,天不怕地不怕,怼天怼地怼皇上,竟然也能一路开挂上位?简直是黑莲花玛丽苏,太过虚幻;但这样一部剧所宣扬的价值观却远比《如懿传》要高得多。
-----------------------------------
在《延禧攻略》中,有不爱皇帝却是非分明的魏璎珞、迷失自我,痛苦迷茫的皇后、沉迷唱戏却鲜少在意帝宠的高贵妃、怯弱胆小的瑜妃等。
《如懿传》中,有伪善的皇后、满心只有爱情的如懿和高贵妃、前期胆小,后期全力保护如懿的海兰、率真正直的蒙古小公主、清冷淡然的容嫔、迷妹舒妃等等等。
实则在这两部作品中,出彩的人设都有许多,两边都有爱或不爱、争或不争的角色。
两部剧看下来,终得出了同样一个结论。
争与不争,不仅仅只取决于爱或不爱,但若平生只有一方深爱,必然难成圆满之局,唯有互相谦让,但两情相悦是否又皆能携手白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