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260647/ad22d7a50d99f618.jpg)
非暴力沟通的影响力现在在如此注重文化的中国已经越来越重视,我也经常听到我身边的一些书友谈论起这本书,那对它的评论基本分为两种:
第一种:哇,太经典了,这真是沟通书籍类中的圣经啊,应该人手一本拿过来学习。(这一般而言是刚读第一遍的书友)
第二种:嗯,是一本经典好书。但是,在生活中使用起来总觉得操作性不高。于是提取了一些能用的部分去运用。(这类呢一般而言是看了好几遍或认真研究过的书友)
那我确实也看了三四遍了,也把这本书认真拆解去做拆书帮的线下认证带拆至少6次。我我个人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还是高度认可的,让我最深的的就是作者总结的那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每一个都是能够给人以非常深刻意义的。虽然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真正实践起来,难度很大,但是,这应该是国家之间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也算能理解。
第一步,观察是很好用的,并且每个人收获也会很大。我还一直记得一位印度哲学家讲的一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二步,感受,也还算可以去表达,但是重点,中国人的教育一直不太引导我们去表达内心的感受,比如孩子摔倒了,老师会说“男子汉,这一点伤,不哭不怕。”所以中国人是很不习惯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的,反而有一种表达感受就好像是示弱一样的味道。
第三步,需要。这一步是最难的,这是我们绝大多少人不知道如何表达的一个环节。许多人提到需要,会联想贫穷、依赖等负面的东西。因为中国教育让我们相信善良的女人没有需要,会为了家人而牺牲自己的需要;勇敢的男人也没有需要,会为了家国天下牺牲生命。作者说从需要的角度,我们看到彼此的人性。我只能说,只可意会啊,马斯洛需求理论可能搭点边吧……
第四步,请求。请求通过练习还是可以达到的,不过中国人也是不习惯直接提出请求的,因为中国人都很含蓄,要对方去悟,不管是恋人之间,还是领导与同事之间,都如此。请求注意的两个点就是:要说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去说希望对方不做什么。另外就是,请求一定和要求区分开来(话说这个也是有点难度),但是要明白,任何暗示对方犯了错误的话语,都是二傻子的行为(算要求)。
这两三天的时间我又把这本书重新翻了一遍,把重点内容和经典案例记录了下来,基本上可以看这张图等于看那本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60647/4361df2c4216ca5f.jpg)
那这张图呢,还只是知识的这一部分,我们读书重点强调如何把知识拆为能力,那就是如何运用了。我记得作者有一位朋友特别有趣,他把非暴力沟通的表达形式写在了一张卡片上,一到关键时刻,就拿出来看,然后组织语言继续沟通。有一次他和四岁的儿子看电视发生了争执,儿子急了大声喊到:“老爸,快拿卡片。”他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后面在运用的时候,就可以不再依托卡片了。
那这本书的一些技巧运用步骤我都有在思维导图提现,最后我想把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再细化一下:
非暴力沟通模式
运用于自身
运用于对方
(1)观察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了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是判断或评估。
(2)感受
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3)需要
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4)请求
最后,说出具体的请求。
案例:
“儿子,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进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