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申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而这个说法的确立,始自于《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的先河,还排在前四史之首。
这样的伟大和贡献,全靠《史记》作者——太史公司马迁一人之力。
“史记”开创了许多第一,比如纪传体的体例,其中的“表”和“书”,以及“赞”的述写,都是一种创造。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太史公写作的总旨。
01
《史记》共五大部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前三个,是主体部分。
十二本纪,主要是帝王言行政绩;三十世家,记述帝王股肱良臣事迹;七十列传,记述影响巨大的历史人物传记。
十表,是排列大事年代的;八书,记述礼乐制度、天文律法、社会经济、地形地理等的发展变化。
五部分,加起来,共有130章。
如果我们读过《史记》就会发现,它的记事不仅层次分明,跌宕起伏。
而且文章感情饱满,处处充溢人情激情,文笔优美、出彩,有行云流水之感。
后来有不少人模仿太史公,可从没有超越的。
比如班固的父亲班彪,就写过《后史记》,远不能和原作相提并论。
在《史记》的最后,是“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
这两篇,能够具体了解,太史公创作的心迹和人生历程。
自序中,太史公自谦,自己只是整理和编述历史事实、历史资料,没有自己创作。
并主要,和孔子《春秋》作比照,实际上,《史记》甚至超越了《春秋》的重要性。
文中,太史公说,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大抵圣贤发愤之作。
我们知道,太史公受了宫刑,这是奇耻大辱,几乎让他痛不欲生。
他之所以没死,选择活下来,正是为了完成《史记》。
这段人生经历,太史公完整写在《报任安书》中了。
02
《报任安书》,是太史公回给仁安的一封长信。
仁安是太史公的朋友,此时他受到汉武帝时,巫蛊之祸牵连,被下了狱。
他曾写给太史公过信,希望太史公在汉武帝面前为他说情。
于是,太史公给仁安回了这封信。
这封信,几乎把太史公的人生重要挫折和转折点,以及写“史记”的心路历程,完全清晰的呈现出来。
《报任安书》,写得情感激荡,脉络清晰,千回百转,句式文采,跌宕回环。
足以印证,人在艰难环境下,才能够写出精品文章的论断。
这篇文章,也是千古散文中的不朽之作。
太史公受宫刑,正是因为李陵事件。作为名将的李广的儿子李陵,是一个忠孝勇猛的好将军。
可惜在跟匈奴作战时,运气不佳,深入敌营,又没有援兵,最终无奈投降。
结果,汉武帝知道后怒火中烧。
本来和李陵没有交往的太史公,凭自己对李陵的了解,觉着他人品高洁,不会无故投降(实际情况,也正如太史公所判断的)。
于是,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说好话。正在怒头上的汉武帝,觉着他这是在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
不幸的是,太史公被锒铛下狱。
当时,要么用钱赎罪,要么接受宫刑赎罪。
家中无积蓄的太史公,万般无奈下,选择了宫刑。
为什么忍受屈辱没死,那是因为,太史公地位低微,即使选择了有尊严的死亡,也微不足道,轻如鸿毛。
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
古代的先贤,大都遭遇磨难、困厄,才有经典著作流传后世。太史公心愿未了,因此忍辱负重。
名著名作,大抵是古圣先贤的抒发愤懑而作,太史公活下来,就是了《史记》的写作。
此时,《史记》已经写了大半部,剩下一部分还未完成。
如果《史记》写成后,能藏之于名山,流传到人世,那也就偿还了太史公所受屈辱。
实际上,受了宫刑后的太史公,生不如死,常常恍恍惚惚,出门不知该往哪里去。
活着,也只是随波逐流,从俗浮沉而已。
以这样状态的太史公,哪里还有资格,为仁安在汉武帝面前求情呢?
03
今天,再读太史公的《报任安书》,仿佛跟着太史公,走了一遭他的坎坷与屈辱。
也体会了,他那无以名状的强烈情感。
《报任安书》和《史记》一样,都成了千古不朽之作。
正如太史公这样非凡之人,才能够成就非凡作品。
只有光耀千古品格,才能够创造辉耀古今的伟大著作。
司马迁这样的伟大人物,成了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太史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