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我进城办事,爸爸嘱托我到药店,买缓解颈椎疼痛的“迈灵芝”。因为之前的包装盒早已扔掉,故爸爸除了告诉我名字外,没有给我任何其他可依据之物。
来到药店,我向店员咨询是否有“迈灵芝”,店员先是一愣,随后回答“是迈之灵吧”。
我让店员把“迈之灵”给我看看,功能主治:用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栓性静脉炎后综合症。
为了避免买错,我拍了药物外包装发微信向爸爸确认,后来证实就是这个“迈之灵”。
这真是应了那句古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在这个社会,眼见都不一定是事实 ,更不说耳听了。
宋国的丁家庭院里没有井,于是只能出门打水,经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院子里打好井之后,这家人就告诉外人说:“我打井(就如同)得到了一个人(一般)。” 听到了这话的人互相转告说:“丁家人打井,挖出来了一个人。”
国人都在讨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家的人。丁家的人回答说:“我的意思是说我得到了像一个人那么多的劳力,不是说我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啊。”
现实中类似的“耳听为虚”的事例数不胜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当我们听说某个消息时,不要过早下结论,而是需要经过自己的分析,实地调查,不然就会是非不分,以讹传讹,把事情搞错,甚至上当受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