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简友广场想法
读书 ll 问中医几度秋凉.(007第126篇)

读书 ll 问中医几度秋凉.(007第126篇)

作者: 遇见幸福AA | 来源:发表于2020-02-11 12:39 被阅读0次

《问中医几度秋凉》 增订版


艾宁,原名梁爱宁,女,汉族,1958年11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母亲是中医,父亲任教于齐齐哈尔大学。7岁上小学;12岁随父下乡插队;17岁进工厂学徒,做铣工;21岁考入哈师大中文系;25岁毕业任中学教师,后任成人教育教师,先后在教师进修学校和电大教课;32岁调到妇联,从事维护妇女权益工作;35岁调到企业任经营厂长(26岁起做兼职律师10年);37岁考入检察院任检察官;46岁时女儿考入中医药大学;47岁上网在论坛写杂文;49岁写记叙母亲行医和女儿学医经历的网络纪实文章《问中医几度秋凉》。


(01)母亲是个中医

母亲是个中医,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被一大群病人包围着。来看病的人通常是一声不吭地坐在母亲面前,把手一伸,母亲便诊脉。摸了左手脉,又摸右手脉,之后看看舌苔……这像一场考试。

估计全世界只有中医看病是病人掌握着看病的主动权。虽说是病人来求助于医生,却由病人先对医生进行能力测试,这个病人可以完全不懂医学,但却是权威的考官,因为他手里掌握着试题的正确答案。

中医的诊室从来都是病人团团围坐在医生周围。医生给一人诊脉,大家全看着。于是,这考官就不是一个人而是全屋的病人,每个人的病都成为大家的趣味考题。

诊完脉,轮到母亲答题了。她一样样说清病人的病症、感觉、起因、病理……病人像主考官一样绷着脸听着,渐渐地露出笑容,最后伸出大拇指赞道:“好脉条,好脉条啊!就你给治了,下药吧!”这时,一屋人也都展露出舒心的笑容。

千百年来,中医就是在这样的检测下生存和发展的,这也是自然生成的法则。中医的拿手本事是说出病来。说不出来,说的不准,那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西医的看家本领是拿出病来。拿不出来病,让人看不到,那么西医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于是,中医要说出病在哪,病症和感觉,病的前因和后果等等。医生说的必须要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吻合,得到病人的认可。比如我听母亲说病人出汗,应明白出汗有很多种,母亲会明确指出病人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什么样的汗。:于是我明白了盗汗之所以叫盗汗就是人一醒汗就停。如果中医说不明白病,说的与病人的感觉和症状这一答案对不上,那么这个中医就被病人判错,也就无法将医生再当下去了。这就决定了中医注意整体,层层深入,注重事物间关系,抓住主要问题的特点。

西医要给病人做透视、化验、检测等等,有时还要从人体上摘下一块组织做病理,或者干脆来个剖腹探查,怎么也得找到病——病变、病灶、病菌、病毒,也就是拿得出、看得见、测得到的具体的病。这决定了西医向精微方向发展,因为这是西医的立身之本。

母亲说病说得准,不仅通过诊脉说出患者有什么病,还能说出什么时候会流行什么病。

每到春季,母亲便会根据她对气候的感知开方让我去抓药,然后配制为成药,赶在流行病来到之前早做准备,她说到时现制药就来不及了。

有一年春季,母亲也是这般催我早做准备。但给我印象颇深的是,她告诉我,这一年春天得病的将是孩子,症状是发烧、气喘,而且烧得两个脸蛋其中一个脸蛋红,另一个脸蛋却是白的。我不信,发烧怎么会是半边脸红?我从未注意到这一现象。

母亲指着她开的方子中一味名为“葛根”的中药说,这味药就是这个方子的灵魂,将使疗效奇佳。我把药买回,粉碎、碾压、过筛,制成散剂,坐等病人上门。还没等病人上门,母亲又开方,让我再准备一付药。

她说,流行病一旦暴发,一部分人会找中医用中药,另一部分人会到西医院住院治疗,而从西医院出院的孩子将会小脸青白、虚弱、厌食、啼哭不止……于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会再来找中医治,这付药就是给他们准备的。

我正在配制第二付药时,第一批孩子如约而至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一个个烧得呼哧带喘的孩子全是一个脸蛋通红,另一个脸蛋是白的!病人来得太多了,我成了药剂师,忙着分发药品。很快,第一批药就分发光了,我又加紧赶制第二批药。

这时,那些从医院住院回来的孩子也上来了。一个个小脸青白,啼哭不止。我又开始分发第二批药。第二批药发放完了,这个春天就过去了。

秋天,母亲也是备好药等病人来。当有病人问起病因时,母亲说:“你家是过日子人,过冬的准备做得太早了,‘十一’就封了门窗,早早就生了火……”病人惊道:“你怎么知道的啊?真是这样的,我家早早就封了窗户……”母亲不仅提前预见时令病,还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预知什么样人会得什么样病,也是提前备好药等病人上门。

母亲有个大木头箱子,里面放着几十个瓶子,里面装着配好的药,瓶底贴着标签,写着“温胃散”、“护心丹”等药名。那时我以为这些药名是全国一个叫法,可后来在中成药中我并没有见到这些药,才知道是母亲自己的组方。

有时母亲不在家,来了熟人喊胃疼,我要是认为这病是从寒凉上来的,也敢包上两包“温胃散”给人吃。但母亲有时会把两瓶中的药兑配到一起给病人吃,还可以搭配着早晚服用不同的药,这我就不行了。

如今的中医也很少像我母亲这样成批给人治病了。时令病、流行病、瘟疫,是母亲做医生时需要先行感知的。

母亲治病很像一个作战指挥员,分清层次,主战场、分战场……她不仅仅针对一个个来到她面前的病人,更是针对人群,看人群疾病的整体走势。

我之所以回忆有关母亲治病的事并不纯粹是忆旧,任何历史上的今天都是今天的历史,历史具有今天的意义,而时间是历史底片的显影剂,母亲当年备受家人责难的、连她自己也说不清的好多做法,到今天才显现出意义。

我之所以用叙述的方式从我母亲开始谈中医,只想尽可能展示历史原貌,我相信形象的信息是全面的,事实自己会说话,我希望读者帮助我解读其中的意义,或者帮我判断我的解读是否正确。


知道这本书是在广州杜老师的微信群中看到他每天发几段分享,有了些印象,由于一直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兴趣与实践,于是对这本书内容产生了兴趣。分段读书分享,试着写点读后感与日用饮食中的保养保健体会。

作者有个中医的母亲,和一个正在学中医的女儿,文从自我介绍开始,娓娓道来,自然而亲切,正如作者说:形象的信息是全面的,事实自己会说话。

通过出汗,如何判断出的是什么汗?季节转换时,可以提前预知流行病与备药方便民众,母亲的行医中的知行给作者留下深刻的记忆。

通过这样的描述,母亲的形象就如在面前。让人从中也感知到中医的神奇与生活化。

恰逢非常时期“新冠病毒”的流行,全国各地都进入自保封闭式战“疫”管理,我们这偏远小城市也不例外,大家都很自觉在家等待疫情过去。

我在立春后的第三天,一时穿少了衣服运动,受凉,有了感冒的症状,流鼻水,喉咙痒,头沉,我心里也明白,这不可能是新冠,因为我没有外出经历与外人接触,但还是有些紧张,这时候,我选择了自我疗愈法:煲艾草姜水洗澡,发汗,天天做生姜生葱拌料下饭,早晚都做艾灸,三天过后,症状就消失了,为了保险,又连做了二天艾灸,才结束疗程。

这是一个感冒自我疗愈的体验过程,现实告诉我,当身体出现一些不舒服时,只要平时多学习多实践,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在家可以用自愈疗法自己解决问题。

传统中医里的学问,许多都在我们日用而不知的生活里,例如姜葱蒜的运用,各类中草药的外用,只要肯去实践一定可以受益。

越来越领悟到一句话:最好的药房是在厨房,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值情人节到来之际,也将此书《问中医几度秋凉》推荐给有缘的女性朋友,网络有电子版,书店有纸质版)

(春节后的芍药花显得更艳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ll 问中医几度秋凉.(007第126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uxx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