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日更1000天计划的第一百零六天
见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在前几天颁奖了,今天在微信群里看到了最佳影片《绿皮书》的观影链接,原来最近电影院也在放映这部电影,准备找个时间好好体验一下奥斯卡获奖电影的魅力。然而,我突然想起来,自己好像几乎没看过奥斯卡获奖的电影~~~
每年在国内外票房获得大卖的电影,和奥斯卡获奖的电影,几乎没有重合。
可能有人会说,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完全不同,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人也不了解美国文化,奥斯卡是美国的奖项,国内没票房很正常。
但现实是,奥斯卡获奖影片在美国的票房也一般,而中国自己的电影节,历年获奖的电影,好像没听说票房有很好的,像18年末的台湾电影金马奖,获得最佳影片的《大象席地而坐》,现在都还没在国内放映呢~~
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去年邓超主演的电影《影》,票房惨淡,连成本都收不回,然而这部电影却获得金马奖12项提名,惊艳外国媒体。
观众的标准和评审委员会的差别,有这么大吗?
电影节的评审结果,为什么不考虑一下票房的因素呢?
思
作为观众来说,选择看的电影,很大程度是受到各种影响的,包括电影主演是谁、网络上的口碑如何、宣传是否到位等等,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选择。而这些电影节的评审,是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评选的,评审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评判标准。
这其实涉及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我们普通人,没有那么多专业的知识,所以对于电影的喜好,完全凭个人感觉,所以电影节的获奖电影,基本不会考虑票房因素。
就像一些职业,例如医生和老师,标准也不是由顾客决定的。一名老师好不好,不是由学生说了算;医生是不是一个好医生,也不是病人定的。
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不同,检验产品或者服务质量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的。
电影好不好看,网上的口碑和票房就能看出结果,消费者可以很容易地决定是否要看这部电影,这时候,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而老师和医生提供的服务,不是马上就能看出结果的,是需要时间检验的,学生和患者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客观的判断,信息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所以很难得出结论。
因此,老师和医生的评价,往往由同行间来评,或者由第三方权威机构来评。这种互相监督的机制,可以很大程度上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
行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让消费者来做主,很多产品和服务,都让大家自己来测评。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消费者的评价带有严重的主观倾向,人们专业知识不够,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容易受到网上水军的影响。
群体是很容易产生共振现象的。
在币圈,现在很流行让大家写征文,一起来做项目测评。从项目方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宣传的手段,最大程度地对项目进行了曝光,看起来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但是,写这些文章的作者,很多只是为了应付征文而已,很多刚进币圈一两个月的人,都开始写起了项目测评,他们真的了解这些项目吗?真的觉得这个项目好吗?真的有掏出真金白银来支持这个项目吗?
大概率是没有,因为不专业,也没花多少时间。
因此,我们在做任何决定的时候,不要盲目相信身边人看起来好心的建议,因为大家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问题,都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价。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最终做出的判断和决定,才具有参考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