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身后。
对于一个正在被校园欺凌的孩子来说,这句话,足以让生活在黑暗中的她看到黎明的那一抹微光。
由于影评、题材都不错,最近抽时间看了《少年的你》,可能心理预期定的太高,有些小小的遗憾,但也必须承认,在同类型题材中,这算是一部好的电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1116/4561ad3348b41e56.jpg)
为什么会遗憾呢?
看完整部电影,感觉是校园霸凌事件推着剧情再走,而不是通过剧情来牵引出校园霸凌,有些本末倒置;电影确实演绎了校园暴力,但对校园暴力这个主题讨论的不够深刻,电影引起了共鸣,但共鸣的点似乎不在校园暴力上。
当然,我很佩服导演可以直面校园暴力这样敏感的题材,揭露隐藏在校园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肮脏勾当,周冬雨和易烊千玺演技一直在线,表演张力收放自如,为整部电影加持不少,也让我对新生代演员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02
电影给观众营造出诸多泪目的场景,但影片给我最大触动的就是魏莱这个角色,面对警察的质问,她谈笑自若,好像欺凌致死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是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1116/434cf0197db0b125.jpg)
“胡小蝶死了不好吗?她家里人闹一闹就能拿到几十万,就算她活着,以后工作多少年才能给家里挣这么多钱?”
内心扭曲到什么样才会说出这种话,在她的世界里,钱可以解决一切,包括生命。
镜头一转,警察来到魏莱家里调查,在与魏莱母亲谈话时,魏莱始终正襟危坐、镇定自若,面部一直保持那种邪魅的微笑,着实让我脊背发凉。
由此,不禁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大连13岁男孩杀死10岁女孩的案件,受害者被发现时满身是血,身中7刀,裤子被脱到一半,死状凄惨,令人揪心。
当警察怀疑凶手是13岁的蔡某时,他的举动异常成熟,为了撇清嫌疑,他跑到了班级群里自导自演了一出戏。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1116/7c48f8e2e352b7ef.jpg)
看着聊天记录,我真的不敢想这是一个14岁孩子能说出的话,看不出一点惊恐、一点慌乱,这样的心智、行为,比某些成年人都要成熟,无辜者殒命惨死,加害者招摇过市,除了愤怒,我们更应该警醒,我们是否还能把某些未成年人的行为,归结为幼稚的行为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1116/e4dce349b87f3631.jpg)
虽然,二者不可同日而语,一个在现实里、一个在电影里,但如果细心考究,绝对可以发现两件事有相同的点,那就是家庭教育的缺陷。
影片中,魏莱出生在一个很优渥的家庭中,她母亲的谈吐温柔、优雅,遇事头脑清晰,但在优雅的包裹下却隐藏着蛮不讲理,先入为主,对孩子的偏袒高于一切。
电影里说,她眼睛里有一种小动物的天真;动物奉行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魏莱的妈妈只教育她怎么生存,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却没有告诉她什么是仁爱?什么是爱人?从小在这种家庭观念里耳濡目染,欺凌他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反观,大连男孩杀人案件,再此之前,蔡某就爱对女同学动手动脚,还在放学的路上堵住同伴女孩强行搂抱,女孩父母报警,蔡某的父母坚称女孩的父母诬陷,儿子不是这样的人。
还有一次,蔡某在小区掀起年轻女孩的裙子,女孩去找蔡某父亲评理,但是父亲反过来把评理的女孩骂了一顿。
由此可以看出,欺凌、迫害他人致死,如果孩子是主因,那父母失败的教育就是诱因,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造成一种刻板印象,即使我犯了多大的错误,都有人袒护我,保护我,最后愈演愈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03
有人在知乎上问:校园欺凌真的有《少年的你》中那么严重吗?
我想说:艺术扎根于生活,能拍给我们看的都不是最严重的。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接近过校园霸凌,只是身份不同,有人是施暴者、有人是受害者、还有人是旁观者。
记得电影里陈念的一句话:你懦弱、我也懦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81116/31c4d2a602242376.jpg)
校园里的施暴行为是长期而缓慢进行的,带有试探性的,第一次、第二次你没有反抗,那接下来你将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了,所以一定要敢于反抗,不能让这种恶行蔓延开来。
少年是一种人生状态,是孩子与大人的临界点,成年人的每个举动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少年们正在建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多数的校园施暴者,都是通过成年人某个不耻的行为或者是循序渐进的灌输畸形的家庭教育观念而演变成恶魔的。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本文不是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其他意见,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