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出现过很多亡国昏君,可是明朝的亡国之君似乎并不昏庸。崇祯帝朱由检虽然能力不强,至少能够克制自身的欲望,努力维持大局。
在他上吊自杀以后,大明朝一统天下的局面彻底宣告结束。南方拥立了福王朱由崧为继承人,也就是弘光皇帝。
弘光帝朱由崧酗酒好色,毫无忧国忧民之心。
弘光帝说起来也是比较悲惨的命运,他老爸也就是老福王朱常洵,在李自成攻破洛阳城的时候,被李自成抓了并且煮了。这件事对朱由崧的打击应该还是比较大的,因为人缘比较好的原因,所以朱由崧便一路逃到了淮安避难,机缘巧合之下,被马士英等人迎立为南明第一任皇帝,也就是弘光帝。
本以为弘光帝会有所作为,没想到他却将国家大事全都交给了马士英来管理,自己刚上任就开始热衷于选妃的重要事业。他吩咐群臣们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选择一些好看的美人,送到自己的宫中来。这件事主要是由太监来操办,那他们可就疯狂了,但凡南京城内家里有女儿的,不管年纪多大,就把人家家门给封了。
只要谁家里给了钱,那就可以得到释放。这么一来民怨非常深重,为此大家都是连夜把自己的女儿嫁出去,一时间整个南京城到处都是嫁女儿的。不仅如此,他对幼女也十分感兴趣,丧心病狂地搜罗了不少幼女,据清朝学者记录,朱由崧曾经一晚上害死了两名幼女。
为了让身体强壮,弘光帝吩咐百姓捉蛤蟆给自己壮阳。
抓了一大堆美女在后宫,弘光帝没有这个身体也吃不消这么多美女的摧残。所以他不知道从哪儿得来的偏方,据说蛤蟆能够壮阳,所以他让宫中的太监们抓蛤蟆给他吃。
这些太监可是太坏了,他们立刻仗着弘光帝撑腰,跑到民间去让老百姓们捉蛤蟆,不捉蛤蟆的就得交钱。一时间,南京城的老百姓都称呼朱由崧为蛤蟆天子。我觉得朱由崧其实非常笨,很多事情都做的太明显,这显然会让自己的皇帝称号掉价,为什么他还要做呢?
南京的美女选完了,可是他认为自己的后宫人数还不是很多。他应该就是那种没见过什么世面,老是听说什么后宫三千佳丽,所以就一定要把自己的后宫填满三千佳丽才肯罢休的人。
这个时候有些大臣就跟朱由崧禀报国事,认为应该收复失地,给崇祯皇帝报仇雪恨。可是朱由崧却叹息地说,他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现在最烦恼的是,自己的后宫没有一位出色的美女,想着让大臣们帮他到外地再去找一找。
南京的光棍们都快气吐血了,南京周围的光棍们听到这话,早就瑟瑟发抖了。这皇帝刚上任才几个月,还让不让人活了?这些美女都被搜刮走了,那民间的光棍们要怎么活呢?
弘光帝如此荒唐,难道拥立他的人都是傻瓜吗?
如果拥立他的人作风正派的话,那么他们是绝对不会容许弘光帝如此荒唐的。毕竟当时国将不国,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迹象。可是扶植弘光帝上位的有两帮人,第一帮人是刘良佐等四镇军阀,他们为了地盘早就打得不可开交,基本上都是为了个人利益才扶植弘光帝上位的。还有一帮人则是马士英为首的文官集团,其实主要指的就是马士英本人。
在弘光帝登基为帝以后,立刻将四镇军阀封为各路伯爵,镇守一方,每一个都成了封疆大吏。此外更是将马士英本人提拔成为内阁首辅,原本应该成为内阁首辅的忠义之臣史可法,则被踢出了南京,前往江北督师。
所以朝堂之内全都是马士英说了算,马士英上台后,开始培养属于自己的势力,他不着急恢复大明江山,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没这个本事。所以他首先将自己的亲信阮大铖扶植了起来,随后不断卖官鬻爵。只要手里有钞票,不管你是不是人才,那都有官职让你担任。这钞票当然是进了马士英和弘光帝的口袋里。
弘光帝本人也乐此不疲,自己腰包鼓了,就更有动力搜罗美女了。
弘光帝朱由崧一看就不像个一国之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甚至分不清自己做了皇帝以后,这个国家那就是他的了,他为什么还要贪图财富呢?马士英卖官鬻爵的事情他肯定是一清二楚,阮大铖甚至将这种办法称之为理财的最有效手段。
可是弘光帝明里暗里都表示支持,他似乎认定了,这个天下未必就是他的,能够多搜刮点钱,那就多搜刮一点。有了钱的弘光帝,那搜罗美女的动力就更强了,没人数过他后宫到底有多少所谓的梨园子弟,因为压根就数不清楚。
卖官鬻爵大行其道,以至于南明官场到处都是肥头大耳的土豪,他们甚至连大字都不识一个,却能够成为地方上的父母官,可见南明的吏治已经腐败到了何种地步。
总结:弘光帝才是大明亡国的罪魁祸首,崇祯帝这个末代皇帝冤死。
弘光帝朱由崧的一系列荒唐行为,直接导致南明王朝万劫不复。其实南方大片的土地和赋税都属于弘光政权,只要弘光帝本人励精图治,不说能够消灭满清,至少可以达到跟满清划江而治的地步,至少可以像南宋一样坚持一百多年。
可是朱由崧就是上天送来惩罚大明王朝的,大明王朝的皇帝虽然有气节,虽然不赔款不割地,虽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是他们对老百姓太坏了。
崇祯皇帝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不断给老百姓施压,增加苛捐杂税,真可谓苛政猛于虎也。
所以崇祯皇帝的死,其实是他自己咎由自取,毕竟李自成的大顺军有一大半人都是被他的苛政给逼反的。朱由崧就是葬送大明王朝的最后一颗稻草,让南方这些忠诚于明朝的官员们彻底死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