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们迫不及待的要进行教育改革,却忘掉一条朴实的真理:
如果我们继续让堪当教育改革支柱,即称之为教师的人力资源,失去自尊,丢掉自信,仅仅凭着增加教育拨款,调整学校结构,修订教学大纲,重编教材课本,实现改革教育的目的就遥遥无期。
教师理应享受更为优厚的待遇,顶住官僚作风的侵扰,肩负学术治理的责任,获取上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品。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珍惜,不去激励,作为优质教学之源泉的教师心灵,即使有了上述的一切,也无法使教育面貌焕然一新。
思考:做教育需要呵护的是教师的心灵,教师的心理感受,才可能使教育的目的落实到位。
其实,在人的世界里,那一件事的取得成功,达到目的不是在于首先在“心”上做文章呢。
知道问题的症结后,如何解决是关键。
有的校长自己不懂教学,但对人心很懂。读的校长很擅长教学,就是不懂人心。两类都不能使学校发展,师生发展,只能是维持会长。
所以,面对学生,教师就是领导,
所以,教师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心理学,然后要严谨自己的学科专业,这两者具备了之后,一个教师对教育的认知水平才能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提高了,国家政策、校长的水平、社会的氛围等都是对教师心灵的在外影响,而触动不了根本。教师的根本认知在,教师的真正成长才在。
②我们最常问的是什么?是关于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教什么学科。
讨论再深一点的话,我们会问关于怎样的问题,优质教学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
偶尔我们还会进一步问关于为何的问题,我们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取得要取得什么结果?
但是却很少有人问关于是谁的问题。
谁应该是那个教学中的自我,我的自我品质是如何形成的或变形的,即我是如何与我的学生,我的学科,我的同事,我的世界建立相互联系的教育体制,怎样才能支持和深化可以带来优质教学的自我?
思考:当我们学会了思考“我是谁”的时候,就应该学会认定“你是谁”“他是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意识,行为才会客观。
我是真的热爱当老师吗?我面对的学生他们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有怎样的遗传环境和成长环境决定的?我该怎样用我的爱心点燃孩子们对生活,对班级,对学习的热爱?
当这样的问题成为一个老师日常性的思考时,“我的学生”“我的同事”“我的学科”才会与我发生正向的链接。否则大多的努力都是劳而无功。
③要描绘出这三幅内心景观的全景图,必须通过三个重要的途径,即理智的,情感的,精神的,三者不可偏废。
所谓理智的途径,是指我们应对教与学进行有条不紊的思考,我们应从概念上把握人们求知和学习的机制,探究学生与学科的本质特征以及有关概念的形式和内容,
所谓情感的途径,是指我们在教学时应使师生产生有利于交流的情感,喜怒哀乐等情感,都会在教学现场或强化或弱化师生之间的交流。
所为精神的途径,是指我们应以多种方式来回应内心急欲与外界息息相通的渴望,这种渴望会激发人们对工作的热爱,尤其是激发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如果学校不能支持教师的内心世界,岂能教育学生。学校的教育就是要指引学生走在心明眼亮的做事做人的人生大道上,如果学校不去鼓励作为引路人的教师探查学生的内心世界,岂能不辱使命。
思考:面对以上内容,我更多思考的是教师的理智、情感、精神从哪里来?
谁?用什么方法?让当了老师的人能有理智,对教育有情感,其精神境界是在高处而不在低处?
是用精神引爆精神还是用物质刺激精神?
是用理想诱发情感还是用情感感动情感?
是用他住控制理智还是用知识把握理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