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16

作者: 王驰1960 | 来源:发表于2018-02-14 08:43 被阅读0次

        1980年代的大学生,全国每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不过就是三十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三左右,国民经济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各行各业对大学毕业生始终奇缺,所以“天之骄子”的美誉绝不妄言。

        作为稀缺的大学生,当时还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很多福利,现在的孩子读大学,是要缴纳学费、住宿费的,而在以前这些都是免费的。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困难补助金,那时的大学是纯粹的公立大学。所以那时的大学生算是纯粹由国家投资培养的人才。

        大学毕业,一般都有工作,而且直接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我们班没有来自贫困地区的同学,前面介绍的地理系的照华同学,来自河北省曲阳县,算是经济落后地区,他在北大属于贫困生,这种背景的学生,在北大其实也不在少数。

        在那个年代,只要你学习好、高考分数够了,即使你是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也能顺利的入读类似北大这种国内一流大学,而无需担心费用问题。而只要你足够优秀,不论你的家庭、出身如何,在北大这种高等院校里,你都会得到同样的教育机会、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

        从1989年开始,普通高校收取学费和住宿费有了新的规定,开始不再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集体宿舍。

        从1996年开始,部分大学开始收学费,1998年开始,全国的高校大规模实施收学费的办法。

        再以后,每年新增大学毕业生的绝对数量越来越多,“双向选择”的比例越来越高。到了2000年则全面停止包分配制度,免费高等教育和包分配的时代,终止了。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是好还是坏?见仁见智。只是我有些担忧:类似照华他们这种优秀的农村青年,在取消免费的高等教育后,他们即便是顺利的进入了大学,最终是否会因为家庭经济问题而难以完成学业呢?

        我们1987届社会学的同学,绝大多数来自北京市,入学前都享有北京户口,班里也有一些同学申请困难补助,在我记忆中,最高的补助金,每个月可以达到32元人民币,这在当时维持一个大学生的基本生活用度,应该是足够了。

        对了,那时候所有北大同学都享有京户,按照国家政策,每个月还有5元的副食补贴,今天看这5块钱不算多,但我们都知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说法,这5块钱,在北大维持几天的饭费,还是够的。

        我记不清当时申请助学金的基准条件是什么了,不过印象中条件并不苛刻,办理也很容易,政策大多比较宽松,这种政策,为很多特困户出来的学生能够把几年大学踏踏实实读下来,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那时候的大学生毕业是包分配包工作的,在拿到一张毕业证的同时会拿到一张工作派遣证。不像现在满世界投简历,毕业以后如果找不到单位,就算“失业”。

      包分配,而且工作单位都还不错,同时享有国家干部待遇,男女平等,只要正常毕业,除非个人原因,否则都不会落下。

        四年大学生活和学习,转瞬即逝。若您问我这四年大学的收获是什么?我想,对那时候几乎所有大学毕业生而言,有一个共同的收获应该还是令大家满意的,那就是大学毕业后他们的身份都是国家干部。

        至于其它收获,各有各的特点。北大同学的收获,往往专业以外的,会更多一些。概而言之:也就是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情怀更重一些。

        当然还有很多,比如“三观”什么的,但很难一概而论。毕竟北大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所以北大出来的人,做什么都不奇怪。

        有个1986级师弟大力的概述很有意思:北大在给全世界培养人才。

        1987年7月,我们这届北大社会学专业毕业生,拿到了毕业证,我们算是法学士。

        我们毕业那一年,还是以计划分配为主,但稍有松动。如毕业生对分配的单位不满意,可以自己找适合的单位然后通过一定的人事手续,就可以去到这个单位工作,一样可以享受国家干部待遇,这在当时被称之为“双向选择”。

        如果按照经济学的观点,1996年以前入学的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投资,毕业以后,大学生首先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才,要为国家服务。1996年以后培养的大学生,是个人和国家共同投资甚至是完全"个人独资",所以毕业以后,大学生应该有自主就业的选择权。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16

1987年6月我们社会学本科毕业班北大留影。

相关文章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16

    1980年代的大学生,全国每年大学本科毕业生不过就是三十多万人,占全国人口的万分之三左右,国民经济每年以两...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8

    事前,我绝没有预料到,这个晚宴规格是这么高。 晚宴上,我发现这次对外交流,的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30

    虽然当时调查所貌似做得风生水起,发展不错,但我却隐隐感觉到这风光表面下的调查所已经危机四伏,若不趁早想办法...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7

    这个项目完成后,调查所的账户充盈了,最后的剩余差不多20万元,按照政策,我个人可以提取大几万元,同时还得到...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6

    1988年春节前,我已经准备好新项目的策划案,我的计划是先搞一个《全国人民看北京》的现场民意调查,然后结合...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5

    不经意间我发现北京马路上的外地人一天比一天多,但由于票证还很重要,所以单位一般还不会聘请户口不在北京的外地...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1

    至于找“靠山”,我还真有机会。 中成公司的一个副总找到我,要给我介绍对象。那个女孩子我见过,是住建...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2

    就这样,我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辞职回了家。 在离开中成以后,我没有挫折感,仍然自信满满。 ...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24

    按照所里的政策,策划立项成功,可以提成9%,项目完成以后,所剩费用的一半发给个人。 如果一个项目总...

  • 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34

    一次张经理让我去太原,告诉我那里有个他原来的校友兼哥们,在玩什么“读书会”,看看是什么名堂。 我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wwz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