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父母、师长就教育我们,对人要有礼,待人要周到,不应该唐突无礼,不应该举止粗鲁,更不应该对着别人发脾气。即使有时我们不太情愿,但我们依然坚持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认同、获得赞美,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其实在不情愿时,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做。我们没有必要因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美,而去改变自己、迎合大众,这会阻碍我们去探索自我、实现自我。
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都非常快乐,因为他们会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看你对眼时就与你说话和你分享玩具、零食,不对眼就把头撇在一边。见到熟悉、喜欢的人会热情的打招呼,而面对陌生的人会腼腆、害怕不想理你。
小孩子根据自身经验和以此带来的满足感来评价事物。但是大人们却会在一旁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我们见到熟悉的人要打招呼、待人要热情周到,这样别人才会表扬我们是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而这时孩子的自我满足感就与她的自我体验产生了矛盾。这样做我很开心,但是爸爸妈妈却不满意,为了讨得父母的喜欢赢得他人的赞誉,孩子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做。
而一旦孩子把别人的价值观念当作自己的行为指南时,就会经常困惑。这样做自己很开心,但别人不满意,那样做别人很满意,自己却不开心,久而久之,孩子就在困惑中迷失了自我前行的方向。
而有趣的是,当我们守着礼节长大,以为所有人都应该和我们一样的知书达理、礼貌周到时,现实却告诉我们并不是如此,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进门时你奉行女士优先的准则,而后面那个男人却抢先一步挤进去了;去别人家做客吃饭,你等着主人先吃,而他人却早已先动筷;见面寒暄,你客套万分,别人却单刀直入……
而更可笑的是,你以为这样的人别人一定会不喜欢,一定会远离,但事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
原来礼貌周到,并不是人际交往的充分必要条件,原来我们也不必要那样圆滑世故,说话字斟句酌,惟恐伤了别人感情。原来那些坦率直爽,开诚布公,遵循本心的人也会有出路。
原来生活中,最受赞许的人,恰恰是那些从不寻求赞许的人,而不是那些穿着礼貌周到铠甲的人。
我们常因顾忌别人的看法,而去遵守一些不情愿的礼法,须不知这样会造成我们的精神压力,更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
同事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你觉得一般,但其他同事都赞漂亮,而你出于礼貌,也干巴巴地赞了几句,可心里却总有着小小的不舒服。
平时往来不密切的同学,突然请你喝喜酒,你觉得划不来不想去,但因着别人请了就一定要去捧个场的习俗还是去了,但事后你却不爽了很久。
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言行举止都不对你的味,你想早点送客,但本着待客要周到的准则,热情招待,最后弄得自己很糟心……
没有人会给你打分,你不必要强迫自己做不情愿的事情,从而弄得自己不愉快。规矩是人定的,只要不妨碍他人,你可以自由选择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无需寻求外界的支持。因为高品质的生活是不以外界为核心的,高品质的生活也无需在精神上求助于外界。
但这样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畅所欲言,为所欲为,唯我独尊了呢?当然不是。
你可以不去礼貌地赞美别人,但是你也不能随意的去评价别人。你觉得平凡无奇的,别人也许会觉得弥足珍贵。如果你妄加评论,只顾自己开心,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么也许你就会伤害别人、得罪别人,甚至会引起一些无意义的争吵。
你不想违备自己的本心,但别人可能会。所以千万不要试图去劝解别人做出与自己相同的选择,更不要因为别人有不同的选择而生气,那样只会徒增不快和困扰。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走出礼貌周到的误区,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呢?
第一,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不人云亦云,不寻求赞赏,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你需要,而不是因为应该如此。
第二,列出现在所遵守但实际上又不情愿遵守的礼貌周到准则,然后换成适用于自己的行事准则。即使这些准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列出来了我们的行动就会有方向。
第三,给自己勇气,下定决心去改变自己所不欣赏的礼法。这样做需要冒一定的风险,所以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要因为自己的行动后果而产生消极的情绪。
第四,不要把事情的结果看成只有对错两类,应该要认识到不同的决定,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例如我们拒绝参加好友的生日派对,那么我们就要承担朋友会生气的结果。但这一结果没有对错,因为我们确实是没有空去参加。
生活不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别人的脚印,而是应该要冲破传统的束缚,去积极的思考,去努力的改变。那些别人所认为的“应该”、“必须”,也许只是一个误区,而为了实现高品质的生活,我们需要走出误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