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初心与最远的远方1

作者: 小苹果树 | 来源:发表于2020-09-08 13:53 被阅读0次

    ——听北京教育学院张红老师讲座《班主任如何把“管班”变成“带班”》有感

    参加2019年秋季惠山区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深有感受。这一次网络培训课程多,选择多,讲座好。这一次的作业结合北京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张红老师的讲座《班主任如何把“管班”变成“带班”》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感受。

    张红老师的讲座分为6个方面。她从班主任最常见的行为“看班、管班和带班”展开剖析。通过换一种提问方式就是换一种问题解决的思路,从原理层面思考班级授课制、班集体、班级生活这三个概念对于班级的意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班级。

    班主任工作究竟有哪些领域?——管理、训练和教育。张老师的讲座条分缕析地诠释了班级建设的五个层次……不仅仅概念清晰,高屋建瓴,而且非常接地气,从集体到个体的角度,从原理到现象,论述透辟,觉得非常过瘾。

    结合这一次的讲座,我最有感受的有两个方面:

    一、教师要营建丰富的学校生活,看到学生的行为和感受

    著名教育家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原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及副部长林砺儒先生在《我的中等教育见解——就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之演说》提出学生最需要的是人格教育,而人格教育“要让学生直接经验道德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宗教生活,换句话,就是善、真、美、圣的生活,而且尤要紧的是发挥天真烂漫,为趣味而活动之少年精神。”

    一方面教学的负担比较重,压力大,任务繁,另外一方面成长的阶段性目标又不能错过。所以,学校和班级特别要注意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活动包括社团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然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锻炼学生,来和学生建立更加深入的联结。

    杜威在教育学中提出了共同生活的概念,他认为,唯有建立丰富而又深刻的共同生活,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师生成长的人际关系。

    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超越天时、地利的“人和”观念,与之一脉相承,儒家仁人志士又提出了先忧后乐的观点。与自己的学生共情,建立一种情感的共同体,这是一个团队凝聚力的核心所在。

    “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莱因如是说。这个定义的意思是,我的感受被你感知到,我才发现自己原来这般存在着。简单说来,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外一个人看到。

    有这样一个让人心动的故事。我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一位陆同学,他毕业于东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在已经是某外资公司高级IT人士。还记得,当时回校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陆同学对我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初一某一次放学的时候,我和他们几个学生一起出黑板报的情景。那一些往事我早就烟消云散了,但是学生却记得非常深,或许这已经成为温暖他们一生的记忆。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能否看到老师的感受,看到学生的感受,并且理解和共情?这或许是能否提升师生生活幸福感的根本所在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最初的初心与最远的远方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xgd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