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史记》中有四大神话,分别是
1、周召共和
2、烽火戏诸侯
3、赵氏孤儿
4、苏秦张仪
其中烽火戏诸侯我们仔细讲过,基本可以判断太史公是根据《吕氏春秋》相关记载,编出来的。或许是影射幼子登基之事。要知道中国古代为什么讲红颜祸水?
绝不是中国古代人傻,把一切责任推到女人身上,而是任何女人在历史中出现大多是以被君主宠幸的情况下出现。这样一来,君主爱屋及乌就特别喜欢这个女人所生的儿子,废长立幼不可避免地出现。
而褒姒之乱就是典型代表,夏朝、商朝的失败原因大多归结于君主自己暴虐,但是只有周幽王确是因为所谓的“狼来了”的故事而亡国,这是周朝人特有的一种思想。太史公应该是综合了《国语》太史伯的一番话,《吕氏春秋》的记载,编出了这个明显有漏洞的故事,意为借古讽今。
那么这篇,我们着重探讨一下另外一个神话,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又名《中国孤儿》。赵氏孤儿三个版本,《左传》版本、《史记 赵世家》版本,元杂剧版本。
我们通过三个版本的纵向探讨,来看看这个故事。
1、背景
我们还是在这里要重新回溯一下,赵氏一族。
赵氏一族的先祖和秦族是同源,这点我们讲过。
晋国的赵氏的先祖要谈到赵夙。

《赵世家》这段描写,可以说自相矛盾。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派遣赵夙讨伐霍、魏、耿。霍国国君逃到齐国。
晋国大旱,占卜,说是霍国的太山之神作祟。
于是重新恢复霍国的祭祀。
晋国就丰收了。晋献公把耿地赐给赵夙。
赵夙生共孟,共孟生赵衰。
从这里可以看出,赵衰是赵夙的孙子。那么是不是呢?不知道。
《世本》说
公明生共孟及赵夙,夙生成季衰。衰生宣孟盾。
《国语》说
赵衰,赵夙之弟
先不管,我们往下看。
赵衰占卜晋献公的诸位公子,重耳最为吉利。于是跟随重耳。
好,这样一来,我们就发现疑点了。
如果说赵夙和赵衰是爷孙俩,那么怎么可能两人是在同一位君主任下。
赵夙生共孟,在公元前661年。
重耳出亡,是公元前655年。那么661-655年,应该是6岁。
也就是共孟6岁时,早就生下了赵衰。
很显然不可能是爷孙俩。
那么《世本》的说法呢?
也就是赵夙和赵衰是父子俩。也不太可能,因为
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
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
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是时重耳年四十三。
很明显,赵衰的年龄应该大于重耳。那有可能是父子吗?
所以最靠谱的应该是兄弟。
赵氏一族的发家,要从晋文公时期的赵衰说起。赵衰跟随晋文公流亡,等到文公即位,自然赵氏一族扶摇直上。
但是那时赵氏并不是最强的卿族,赵衰通过收买人心,使得大量人依附于赵衰。
赵衰死后,其子赵盾即位。赵盾通过一系列政治运作,俨然成为晋国的权臣,力压君主,天下诸侯知赵盾而不知晋公。
自然群臣在赵盾的领导下,颤颤巍巍。
赵盾一生的几件事情,首先是排挤狐射姑,立晋灵公,“赵盾弑其君”、外交上断绝秦国外交使得晋国受到秦、晋两线夹击。
那赵盾是一个独裁者吗?当然不是,因为其他卿族虽然不敢有大的动作,但是政治势力还是摆着眼前,赵盾也不可能把事情做绝。
赵盾拥立晋成公后,晋成公实现假公族制度,赵盾把其弟赵括设为公族,把儿子赵朔设立为公行。
赵盾死后,赵盾让郤缺接班。郤缺继承赵盾的思想,把赵盾之子赵朔安插在六卿。
但是赵氏一族在朝中根深蒂固,赵氏一家都想进入六卿之中。
也就是说,赵盾执政的时候,压制卿族权力。等到赵盾死后,卿族们如火山一般迸发出来。
邲之战成为矛盾积聚的结果,邲之战使得晋国精锐丧失殆尽,楚庄王借此称霸于中原。
邲之战之后,晋景公把先毂、赵同、赵括、赵旃、魏锜逐出政坛,但是赵氏的根基并没有撬动。
好,有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就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了。
2、赵世家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盾卜之,兆绝而后好。赵史援占之,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韩厥曰:“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
晋景公即位的第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那屠岸贾为什么要诛杀赵氏呢?
话说,当年赵盾还活着的时候,赵盾梦见赵氏一族会被灭族,十分悲痛。但是又梦到灾难过了以后,就可以大兴,于是转悲为喜。
赵的太史对赵盾说:这个梦不会发生在你身上,但是会发生在你的儿子身上。等到你的孙子以后,赵氏继续中衰。
一般史书的预言都很准,因为可能都是事后诸葛亮。就这个预言不准,恰恰相反赵氏以后,在战国建立赵国,赵氏一族可没有衰弱的迹象。
晋灵公时期,晋灵公宠幸一个大臣,名叫屠岸贾。
我们说过晋灵公对赵盾非常不满,几次三番要诛杀赵盾,屠岸贾据说就帮助晋灵公。等到晋灵公被杀,晋成公即位。晋成公时期,赵氏一族势力更为强大。屠岸贾人微言轻,只能等到时机。
到了晋景公即位以后,屠岸贾知道时机到了。
屠岸贾帮助晋景公诛杀赵氏一族。屠岸贾为了报晋灵公被杀之仇,故意让人牵涉到赵盾,暗示赵盾是当年事情的主谋。
韩厥对屠岸贾说:这怎么能行。这事情已经过去,先君(晋成公)在位期间已经认为赵盾无罪,怎么能反攻倒算?赵盾死后,到如今,竟然要诛杀他的后人,这是违背先君的意愿。你在国内滥杀无辜,你把当今国君放在眼里吗?
屠岸贾自然不听,屠岸贾心里自然知道,我想诛灭赵氏。晋景公比我更想,我这是为国君除害,你韩厥算什么?
韩厥作为亲赵派,就去赵朔(赵盾之子),对赵朔说:现在屠岸贾要对赵氏动手,你不如逃亡。
赵朔说:如果屠岸贾真的要诛灭我赵氏,那是天命,不可违背。就是希望韩厥能够保住我赵氏仅存的香火。
于是韩厥答应下来,不与屠岸贾为伍。
屠岸贾通过下宫之役,杀死赵氏满门。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叱罅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柰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在下宫之难之前,赵朔早就知道有今天,于是和妻子依依惜别。
妻子身怀六甲,跑到晋景公那里。叱问晋景公,为什么要诛杀赵氏满门?
晋景公完全不知道前因后果,对屠岸贾的行为也极为愤慨。只是摄于屠岸贾的权势,只能听之任之。
而赵朔之妻,因为躲入晋景公的宫中逃过一劫。
赵朔曾经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有个朋友叫做程婴。
公孙杵臼问程婴:你我深受主公厚恩,主公已死,何不追寻于地下?
程婴说:不行,主公妻子现在身怀六甲,这是赵氏唯一的血脉。如果此时毁弃赵氏,我们如何于九泉之下面见主公。如果生有男子,我们应该发扬赵氏。如果生有女子,我们再死不迟。
九月怀胎,一朝分娩,赵庄姬生下一个男儿,名叫赵武。
屠岸贾听说后,索要所生之子,要斩草除根。
赵庄姬听到外面吵吵嚷嚷,知道屠岸贾来了。急忙把孩子藏入裤裆里,祈祷说:上天保佑这个孩子,如果上天还想赵氏一族复兴,就不要让孩子哭出来。
屠岸贾进来,孩子没有哭泣。
因为孩子藏入裤裆,屠岸贾明知道有孩子,也不能大声嚷嚷。
而程婴和公孙杵臼已经听说主公有一男子。
两人于是讨论这个问题。
程婴说:屠岸贾不可能罢手,我们应该怎么办?
公孙杵臼说:现在有两条路,你来选。
程婴说:哪两条?
公孙杵臼说:死和立遗孤。
程婴说:死多简单,立遗孤太难了。
公孙杵臼说:君行其难,我行其易。希望你能挑起主公的重任。
程婴悲从中来,说道:难道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公孙杵臼说:没有。
其实这不仅仅是做事情的难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公孙杵臼死了,会受到大家的赞誉。而程婴“背叛”主公必被人耻笑。
程婴说:那如何行事?
公孙杵臼说:偷出赵氏孤儿。
程婴说:不可能,宫中都是屠岸贾的人,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导致计划失败。
公孙杵臼说:为今之计,只能冒死。
于是二人偷出赵武,又去带来一个婴儿。
屠岸贾马上就知道,赵武不见了。屠岸贾派出兵士,追杀二人。
程婴突然跑出来说:好,你让我叛变也行,我可以把赵武交出来,但是你要给我千金。
那自然兵士们很高兴就把千金(铜)给了他
于是程婴就告诉了公孙杵臼的地点,屠岸贾就跑去公孙杵臼那里。
公孙杵臼听到是程婴告发,大哭道:程婴这个小人啊,一不陪伴主公去死,二竟然告发我,让赵氏血脉因此断绝,程婴你怎么不去死啊。
大喊道:孩子,孩子,你有什么罪啊,希望能保留这个孩子,让我去死吧。
兵士不许,杀死公孙杵臼和婴儿。
自然这个婴儿不是赵武,赵武此刻在深山中,程婴得到千金之后,急忙回到深山中找到赵武,独自抚养起来。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赵武在程婴的抚养下渐渐长大。
晋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82年),晋景公生病。占卜,结果是大业子孙被灭,导致鬼怪作祟。
晋景公就问:大业子孙,指的是什么?
韩厥在旁边回答道:大业,尧舜时期人,是秦、赵的先祖。在晋国,应该指的是赵氏。屠岸贾当年灭亡赵氏满门,导致国人哀痛,至今尚未抚平。现在通过占卜,把国人的心声说了出来,国君难道不思量思量吗?
晋景公问:赵氏还有遗孤吗?
韩厥说:有,当年赵朔之子赵武尚在人间。
于是晋景公就把赵武找过来,隐蔽在宫中。晋国的诸将来问疾,晋景公胁迫群臣,来见赵氏孤儿。
诸将纷纷表示:当年下宫之难,屠岸贾矫诏杀赵氏一族,以国君的名义,我们也是不知情啊。现在国君既然要复兴赵氏,我们愿意跟随国君的号令。
于是诸将、赵武、程婴攻进屠岸贾家,灭其族,赵氏重新复兴于晋国。
及赵武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绝。
到了赵武长大成人,程婴说:当年下宫之难,我应该追随主公而去,当时我想我应该复兴赵氏,现在既然赵武已然成人,我应该自杀来报答主公和公孙杵臼的恩情。再者,我如果不自杀,泉下之人,怎么能知道赵氏复兴之事?
赵武哭泣地说:你对我的抚养之恩,尚未报答,你怎么能先我而去?如果你要自杀,我要这土地和爵位作甚?如果你走了,我赵武岂不是一个宵小之徒,忘恩负义的小人吗?
程婴说:赵武,你已经成人,我的任务就完成了。其实我早就应该死,只是为了赵氏,苟活于今。况且,我已经老了,不能在抚养你了,建功立业,我也不能了。公孙杵臼当年先我而去,我应该下去,跟他说一生。否则,他会怨恨我的,只有这样,我们才算完成了这项使命。
于是,程婴在完成使命后,自杀而死。赵武以父礼,为其守孝三年,专门划出地方,祭祀不绝。
3、元杂剧
元杂剧有四大悲剧,分别是
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我们看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其中跌宕曲折,忠臣和奸臣的斗争,最后皆大欢喜。还留下忠义美名。
太适合改编成戏剧了。
元杂剧版本的《赵氏孤儿》有几处改动。(黑体为改动)
话说晋灵公时期,文臣赵盾和武将屠岸贾不和。于是屡次三番刺杀赵盾,都未得逞。
比如有一次,西域进攻一只神獒,晋灵公赐给屠岸贾。屠岸贾于是训练这只神獒,不给吃。最后把神獒饿得,极具攻击性。于是屠岸贾把它带到庭院。院中有一稻草人,稻草人穿着赵盾的官服,稻草人里面都是血肉。神獒饿了那么久,见到血腥,自然撕咬。最后达到遇到穿官服之人,都会撕咬。
于是屠岸贾把神獒带到朝廷,对晋灵公说:
只说今时不忠不孝之人,甚有欺君之意。灵公一闻其言,不胜大恼,便向某索问其人。某言西戎国进来的神獒,性最灵异,他便认的。
意思就是,这只神獒能辩忠奸。
晋灵公大喜,我晋国还有此宝物,来来来,让寡人看看。
于是把神獒放开,神獒奔着赵盾就去。赵盾就跑,神獒就追。
却说殿前太尉冲上来,用棒子打在神獒之上,并把神獒撕成两半。
乃是殿前太尉提弥明,一瓜锤打倒神獒,一手揪住脑勺皮,一手扳住下嗑子,只一劈将那神獒分为两半。
赵盾于是非常害怕,就跑出殿去,回家。赵盾的车事前被屠岸贾做过手脚,车轮被卸下来一个,拉车的马,摘去了两匹。赵盾根本走不动,有一个壮士名叫灵辄。
冲上来,帮着赵盾送出去,最后身死。
傍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你道其人是谁?就是那桑树下饿夫灵辄(就是当年赵盾救的人)。
灵公昏庸无能,听信屠岸贾的谗言,于是诛杀一家三百口。
只有赵盾之子赵朔和其妻子赵庄姬留了下来。屠岸贾要斩草除根,于是让赵朔自杀。赵朔自杀身亡。
屠岸贾对于赵庄姬,幽禁于赵符,赵庄姬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屠岸贾此时并没有杀死这个孩子。
却说,赵氏有个亲属名叫程婴。程婴精通医术,在赵氏灭门之中,由于不在宗族名册,幸免于难。赵庄姬假装召见程婴来看病,程婴趁机把孩子装在药箱中带出赵府。
结果此时,被看守赵府的韩厥发现了。但是韩厥本人“身在曹营心在汉”,对于屠岸贾骄横跋扈非常不满。于是暗地放了程婴。
韩厥自知,必被屠岸贾查问,于是自杀。赵庄姬一同自杀。
屠岸贾接到消息,赵氏孤儿不见了。于是满城搜捕,誓要搜出赵氏孤儿。
程婴在这种“白色恐怖”下,想到了朝中有一大臣,名叫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也是不满于屠岸贾的独断专行,此时赋闲在家,不问朝政。
程婴来到公孙杵臼家里,拿出了赵氏孤儿,说明了前因后果。
程婴对公孙杵臼表明心迹,表示要用自己的儿子去冒充赵氏孤儿,让公孙杵臼去举报,这样一来瞒天过海,保留赵氏血脉。
公孙杵臼说:不行,我已经年近花甲,等此子长大,我早己作古。而程婴你,正当盛年,不如反过来,你去告发。由你抚养赵氏孤儿。
程婴说:不可,不可。我怎么能让你去送死呢?
公孙杵臼几番劝告之下,程婴只得同意。
程婴于是去找屠岸贾,表示赵氏孤儿现在在公孙杵臼家。
屠岸贾找到公孙杵臼,两人对质。
公孙杵臼不停痛骂程婴忘恩负义,屠岸贾此时找到一个婴儿,于是杀了这个婴儿。
此时的这个婴儿,即是程婴之子。
程婴看到自己儿子被杀,只能强作镇定,
〔正末唱〕【梅花酒】呀,见孩儿卧血泊。那一个哭哭号号,这一个怨怨焦焦,连我也战战摇摇。直恁般歹做作,只除是没天道!呀,想孩儿离褥草,到今日恰十朝,刀下处怎耽饶,空生长枉劬劳,还说甚要防老。【收江南】呀,兀的不是家富小儿骄。
〔程婴掩泪科〕
〔正末唱〕见程婴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没来由割舍的亲生骨肉吃三刀。〔云〕屠岸贾那贼,你试觑者,上有天哩,怎肯饶过的你?我死打什么不紧!〔唱〕【鸳鸯煞】我七旬死后偏何老,这孩儿一岁死后偏何小。俺两个一处身亡,落的个万代名标。我嘱付你个后死的程婴,休别了横亡的赵朔。畅道是光阴过去的疾,冤仇报复的早。将那厮万剐千刀,切莫要轻轻的素放了。
心中痛骂屠岸贾。
公孙杵臼看到计谋的第一步完成了,于是自杀而死。
屠岸贾对程婴说:程婴,这一桩里多亏了你。若不是你呵,如何杀的赵氏孤儿。
程婴说:小人膝下也有一子,未曾满月。
屠岸贾说:程婴,你是我心腹之人,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送在我跟前演武。我也年近五旬,尚无子嗣,就将你的孩儿与我做个义儿。我偌大年纪了,后来我的官位,也等你的孩儿讨个应袭。你意下如何?
程婴说:多谢元帅抬举。
于是赵氏孤儿就在以屠岸贾义子的身份长大,改名为屠成。也有一个名字,叫做程勃。
某,屠岸贾。自从杀了赵氏孤儿可早二十年光景也。有程婴的孩儿,因为过继与我,唤做屠成。教的他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这孩儿弓马倒强似我。就着我这孩儿的威力,早晚定计,弑了灵公,夺了晋国,可将我的官位都与孩儿做了,方是平生愿足。适才孩儿往教场中演习弓马去了,等他来时,再做商议。
赵氏孤儿长大以后,程婴要让他知道,自己的身世,于是故意落了一个画轴。
赵氏孤儿就来找程婴,程婴于是告诉了他前因后果。
我如今将从前屈死的忠臣良将,画成一个手卷。倘若孩儿问老夫呵,我一桩桩剖说前事,这孩儿必然与父母报仇也!我且在书房中闷坐着,只等孩儿到来,自有个理会。
〔程婴云〕那个穿红的,把这赵盾家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了。止有一子赵朔,是个驸马,那穿红的诈传灵公的命,将三般朝典赐他,却是弓弦、药酒、短刀,要他凭着取一件自尽。其时公主腹怀有孕,赵朔遗言,我若死后,你添的个小厮儿呵,可名赵氏孤儿,与俺三百口报仇。谁想赵朔短刀刎死,那穿红的将公主囚禁府中,生下赵氏孤儿。那穿红的得知,早差下将军韩厥,把住府门,专防有人藏了孤儿出去。这公主有个门下心腹的人,唤做草泽医士程婴。
元来你还不知哩!如今那穿红的正是奸臣屠岸贾,赵盾是你公公,赵朔是你父亲,公主是你母亲。〔诗云〕我如今一一说到底,你刬地不知头共尾。我是存孤弃子老程婴,兀的赵氏孤儿便是你!
他,他,他把俺一姓戮,我,我,我也还他九族屠。
于是赵氏孤儿于是上朝找到晋悼公,杀了屠岸贾。
〔屠岸贾云〕屠成,你来做什么?
〔正末云〕兀那老贼,我不是屠成,则我是赵氏孤儿。二十年前你将俺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我今日擒拿你个老匹夫,报俺家的冤仇也!
屠岸贾,你今日要早死,我偏要你慢死。令人,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皮肉都尽,方才断首开膛,休着他死的早了。
最后结尾,
谢君恩普国多沾降,把奸贼全家尽灭亡。赐孤儿改名望,袭父祖拜卿相;忠义士各褒奖,是军官还职掌,是穷民与收养;已死丧给封葬,现生存受爵赏。这恩临似天广,端为谁敢虚让。誓捐生在战场,着邻邦并归向。落的个史册上标名,留与后人讲。
4、《史记》真伪
赵氏孤儿的故事确实感人,但是我们还要去探究一下,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只在《史记 赵世家》、《史记 韩世家》中提及。以《史记 赵世家》为例,整篇《赵世家》的文字量不大,大量的文字是以编年为主。(以春秋时期为准)
都是某某年,如何如何。在春秋时期,只有赵氏孤儿的情节之离奇,描述之详细都位于前列。
这就很难不让人怀疑,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主人公之一,第一大反派,屠岸贾。
屠岸贾,除了《赵世家》之外,翻遍其余史书,都不见其人。
只有一人,名叫屠岸夷。
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国乱民扰,得国在乱,治民在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鉥。”
这事情还是晋献公时期,假如屠岸贾存在。那么很有可能是屠岸夷的子孙。
除了屠岸夷,史书中还记载一个人,名叫屠击。
但是屠岸贾并不是姓屠,而是姓屠岸。这样一来,屠击跟屠岸家族可能并没有关系。
如果屠岸贾真的是权倾朝野,难道《左传》不记载吗?
可是《左传》压根就没有屠岸贾一丝一毫的记载,这太让人怀疑了。
或者说,在晋国一个人能权倾朝野,你多少是一个卿士吧。何况我们知道,晋国可不止一个权臣,几大家族都盯着权力,怎么可能会出现一个屠岸贾玩弄于大家于股掌。
好,那么《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对这件事情怎么看?
很明显,或许太史公也不太相信。
因为如此大的事件,他不是记录在专记晋事的《晋世家》而是《赵世家》。
《史记》有个原则,叫做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就是,太史公自己也吃不准(或者自己明白)但是凭着史官的责任,都记载下来,等待后人去判断。比如《吕不韦列传》、《秦始皇本纪》对于秦始皇的身世。
一般而言,《秦始皇本纪》相较于《吕不韦本纪》的可信度高,因为《秦始皇本纪》史料来源于秦国正史,而《吕不韦本纪》基本来源于传说。
同理,《赵世家》的这个故事,应该也是来源于传说,甚至不排除,赵氏一族自己编造的。因为整个故事,核心主题就是赞颂赵氏。说句不要脸的,编的太假了。
最后我们提一下《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1965年冬天,在晋国新田遗址,出土的一系列朱色文字的石片、石圭、玉片。因为侯马市,原来就是晋国都城新田。
这份文物里就记载着”赵孟作御戈“,赵孟就是赵简子,也就是三家分晋时期赵氏的宗族长。同时是赵武的孙子。
在这份文物中,有赵氏一族的世系,详细记录着《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或许就是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
很明显这个故事只在赵氏一族中流传,可信度实在不高。
那为什么赵氏要编这个故事呢?《左传》的描写就对吗?
5、左传
赵氏灭族,就不得不说到晋景公。
晋景公在《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大昏君,或者说被人蒙蔽的君主。
那现实中的晋景公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自然不是。
晋景公在晋国君主中算得上是有为之君。我们不厌其烦地讲了晋景公在位时期所做之事。
最大的贡献就是铲除了先氏。
在君主权力越来越大的同时,卿族权力势必越来越小。
卿族当然不愿意放开权力,因为这不仅仅是代表土地和爵位,更重要的是身家性命。
政治斗争中,就是零和博弈,赢家通吃。
鞍之战之后,晋国的卿族的势力重新划分。晋国的军事改革的重心就是增大军队数量。
其中建立六军十二卿制度。
以赵、荀、范、韩、郤、栾六大家族把持朝政。
晋景公对于这六大家族,自然是非常像铲除掉他们。现在箭在弦上,谁着急,谁先死。
六大家族自然知道这个情况,我们在鞍之战之后六大家族的表现就知道。
其一、推让功劳。对于鞍之战的功劳,三军统帅郤克、士燮、栾书不敢自居。(见【老秦人的故事】26、晋齐之战,7),这绝对不是客气,而是小心谨慎。
其二、士会在开战之前就推辞了中军之位
总之,对于君臣矛盾,每个人都打着小九九。
那这样僵持的肯定不行,所以每个家族的人都想其他家族的人犯错,然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时机于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为什么呢?赵氏家族内部,内乱了。
赵盾死后,其子赵朔就成为赵氏宗族的宗族长。
按道理没问题啊,因为赵朔是赵盾之子,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赵氏内部铁板一块。
除了赵朔,赵氏内部还有赵同、赵括。
赵同、赵括当然也是想要宗族长这个位置,但是谁叫你不是赵盾的儿子呢?
矛盾由邲地之战爆发了。
这场仗的指挥者,我们再来看一遍
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士会将上军,郤克佐之,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及河
赵朔那时是下军统帅,下面的副帅栾书。也就是这两个人走的非常近。而赵括、赵同很看不惯赵朔的举动。
总之,赵朔在邲地之战以后,就在《左传》中消失了,
那为什么消失了呢?应该是死了。
怎么死的呢?
《史记 赵世家》说是被屠岸贾杀的,自然不太可信。而其他史书没记载,反正这个人就莫名其妙地死了。
赵朔为什么当年能成为宗族长,除了他是赵盾之子,还有个原因,他娶了赵庄姬。
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赵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妹,这样一来,赵朔才能扶摇直上。
赵朔死后,留下一子赵武和妻子赵庄姬。孤儿寡母怎么办?
赵武年幼,他能担起赵氏宗族长的职责吗?应该问,他能成为赵氏宗族长吗?他的长辈手握实权,而赵武的父亲赵朔,似乎没有什么威望。
于是赵庄姬作为母亲,需要帮儿子一把,或者说,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抑或是荣华富贵,要博一把。
一个女子,怎么能在波谲云诡的斗争中胜出?很简单,找靠山。
赵庄姬就找到了赵婴。赵婴,赵盾的兄弟。
按理说,找谁,也不应该找这个人啊。这个人是赵朔的叔叔,赵庄姬应该是赵婴的侄儿媳妇。
赵婴是个怎么样的人?不知道,因为《左传》几乎没有记载。
但恰恰不记载,却是已经透露这个人的脾气秉性。一个人几乎不在史书上留名,只有两种可能。
其一、不学无术
其二、大智若愚
那么赵婴是怎么样的人呢?我们反过去看邲之战的结果。
邲之战最后,以士会统领的上军和赵婴小部分兵力得以保全,
士季使巩朔,韩穿,帅七覆于敖前,故上军不败,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败而先济。
或许赵婴这个人可能谈不上大智若愚,至少不是不学无术。
于是赵庄姬和赵婴通奸,被赵括、赵同发现了。晋景公非常生气,将赵婴流放齐国。
赵婴流放之前,对赵同、赵括说:你不能把我流放,有我在,栾氏不会复兴。你们要流放我的话,你们会有祸患的。况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赦免我又能怎么样?我来对付栾氏。
赵括、赵同没有听他的。
不管怎么样,赵婴被流放了。
那么赵婴为什么说赵同、赵括会有祸患呢?很显然赵同、赵括性格冒进,很容易被政治对手所利用。或许这也是赵婴选择赵武的原因,而不仅仅是赵庄姬的功劳。
赵婴被流放后,赵庄姬十分愤怒。她知道没有赵婴的帮忙,赵武又会危在旦夕。
既然你不仁,别怪我不义。
于是向晋景公说:赵同、赵括要作乱,有栾氏、郤氏可以作证。
栾氏、郤氏巴不得赵氏内乱,于是乐观其成。
于是晋景公诛灭赵氏满门,只有赵武在晋景公宫中没有被杀。
晋景公灭了赵氏以后,晋景公打算把土地全部赏赐给大夫祁奚。
韩厥劝谏晋景公说:赵氏有功于晋国,如果让他们无后于晋,会让人心寒。
最后晋景公命令,赵武重新复兴赵氏。
那么这是《左传》所写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可是有个疑问?
赵婴被流放在公元前586年,赵氏被灭族告发在公元前583年。
既然要灭族,为什么不早一点啊。
公元前585年,也就是赵婴被流放后一年,晋国迁都新田。这次迁都的最大作用,就是把卿族的权力搁置在故都。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赵氏一族不能威胁到君主的权力的时候,才被灭族。
《左传》的描写,不管赵庄姬这个人怎么样?确实跟叔叔通奸,不太光彩,后世《赵氏孤儿》也可能就是某些人伪造的一个感人故事。
赵氏一族不管怎么说,在晋国受到了严重打击。可是对于晋景公而言,好像没什么区别。
对,对于晋国而言,赵氏灭的掉,灭不掉根本对于君权没什么区别。
因为这个草头王死了,下一个草头王又起来了。正是按下葫芦起了瓢。
对于赵氏而言,以后在晋国行事那是战战兢兢,最后一直混到了三家分晋,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附:
最后我们剖析一下,《赵氏孤儿》为什么在中国广为流传?
或者更直接问,悲剧为什么有直指人心的美感?
按道理来讲,悲剧不同于喜剧,他的悲痛不应该让人产生所谓美感。可是传世名剧少有喜剧,多为悲剧。
悲剧的美感从何而来呢?
来自超然之美。
美的一个很大作用是缓解心中的焦灼感。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失恋,听失恋的歌曲,你能从艺术的角度欣赏这首歌,可以大大缓解内心的焦灼感。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你并没有体验过剧中的故事,你是超然于剧中的情节,你就可以体验到现实中不曾体验的感受,形成”超脱化的欣赏“,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舒缓现实中的不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