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沐心怡然

说起对联,就想起了我小时候。
那个年代,文字还处于稀缺状态,不像现在的无论现实还是网络,纸媒还是电子版,到处可以寻觅到想要的东西,到处都充斥着文化的气息。
记不得哪一天,是刚记事还是刚认识字起,我对文字就产生了兴趣,由于受环境以及家庭条件的限制,不用说看书识字,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除了勉强维持的上学所读的课本之外,就是偶尔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些关于学习文化的东西,于此,就再也听不见接触不到,关于学习的事情。
什么课外书,报纸杂志也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接触学习了,而不知什么时候,这些东西,却走入了我的生活。
那时,父母除了劳累过度,偶然的说上一两句要好好学习,考上中专大学,吃商品粮,有出息之类的话,其他的就提及甚少,因为,他们的精力,都用在一日三餐的奔忙,毕竟吃饭是活着的第一要务,精神生活还是要建立在吃饱喝足之上的。
在我们那个地方,如果谁家能拿出一两张报纸,或一两本书,尤其是小说的话,我们都觉得是一件比较新鲜,高级,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

而我这条件的人,上学之前后所干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帮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没有读书学习的时间不说,更没有读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因此,在我认识了几个字之后,就对文字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敏感,走到哪只要有字的地方,就是我眼睛的所及之处。
就这样,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门上所贴的对联,就成了我关注的焦点,也是出于好奇,感到新鲜,在当时,对我来说,那是最有新意的东西,当然,还没有现在什么增加阅读量,识字量,学习很多东西的概念。
大家知道,对联一定都是一些诗词歌赋,名言名句,比较有意义有代表性。在那个还不知道文化为何物的年代,甚至搞不清楚对联的上下,请人写好,当时也我明白了,但是,来家后就不分三七二十一的各处贴上,真的是各种类别,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有关于聚宝盆的,有关于福禄寿的,有关于家庭幸福安康的,有关于鲤鱼跳龙门的等等,当然,都是有关祝福吉祥的话。

所经之处,只要是看见,感觉到比较好的话语诗词,都会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默念,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什么草书,正楷,隶书之类的字体,都会让我琢磨半天,应该说很多的诗词,都是在自己不解其意的情况下背过的。
因为,所处的环境没有多少文化人,对不认识的字想去请教,都找不到求教之处,更没有人对此产生兴趣,而且,当时的我,应该也没有这个勇气。
那时候,每家每户的堂屋里,就是现在所说的客厅正中央都会挂上中堂,横幅对联,中间是一首完整的诗词,在当时,虽然我还不知道这些东西所具有的意义,更不懂这是每个年代具有的特色。其实,我现在打破脑袋想,都不知道这一首诗词,是在谁家客厅看到的,当然,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是一首当时最盛行的毛主席诗词。
而且是毛主席亲笔,在那个对意思还很懵懂,对文字知之甚少的年龄,毛主席诗词的字体,对于我这个毛头小姑娘,还是一个难以看懂搞明白,更是难以企及的东西。

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一整首诗只能认识很少的几个字,第二次再去的时候,就会多认识一两个,第三次第四次就认识更多,连蒙带猜,慢慢的整首诗就认识的差不多了。就这样,不知哪一天,这首诗不但完全认识字,而且,整首诗也能毫无偏差的背诵下来。
那时候的条件,一幅客厅的中堂,会挂上好几年才换一次,正是因为这样,才给我制造了学习这首诗词的机会。
这首诗词,就是毛主席的诗词《雁南飞》: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豪迈,雄壮,大气,代表着毛泽东雄心壮志思想的诗词,直到今天,依然熟记在我的心。我这种心理以及这样的行为,应该是那个年代特色所遗留下来的产物,也因此,让我对文字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应该说,对文字的爱好,对读书的热爱,对于毛主席诗词的情有独钟,就是那时候产生出来的。

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无论去往哪里,到任何一个家庭,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依然是这个地方的文字。
从他们屋里的字词以及门上的对联,就能看出这家人拥有的文化背景以及心中的祈愿。
多少年过去了,对联,在我的心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与我产生着共鸣,更是我学习中华文化以及识字最多的地方。
那美好的祝福,心里的愿景,那种人文的建设,那给我留下了美好回忆的华夏文化,都在我的心中深深的扎下了根。
在这里,唯愿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内心,都能够保留着对联所具有的意义,所呈现出来的思想内涵,那每个人心中都有的美好心愿。
对生活的祝福也好,对人的祈愿也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