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圣贤李聃(即老子,世奉“太上老君”)所作,与《南华真经》(《庄子》)、《冲虚真经》(《列子》)合称为三真经。《老子》的上篇被称为《道经》;下篇(第三十八章及以后)的内容则相对地被称为《德经》。因此《老子》又被称为《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共分81章,虽仅5000余言,却字字珠玑。所谓“大道至简”,去繁存真,可观照于其间一二。古往今来,《道德经》为无数后人传颂解说,然期间真义,窃以为一二文字尚不可通其理,达其义,正谓“道可道,非常道。”故此文对“道”之深义不作妄论,只就一时所感寥抒心意。
道可道(世界万物之始源——“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能用语言准确地描述与他人的“道”,便不是永恒的真实之“道”;可以用文辞去命名并示与他人的“名”,就不是永恒的真实之“名”。
真实之“名”与真实之“道"一起,潜藏于无法以语言清楚描述之处,而那才是孕育出天地的唯一的始源。而这能以”名“展示出来的天与地 ,则是孕育出世间万物的母亲。
因此,只有保持内心无欲无求的纯粹之人,方能正确认识、领略到这微妙且唯一的万物始源;若是无法保持纯粹、不断地被欲望所迷惑,最终生活中也只会充斥着歧视和冲突等末端现象。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说的“常道”并非单指人类社会中的规定与准则,它更是一种结合并贯穿宇宙自然、独一无二且绝对的根源之道,绝非是可以依“名”以言喻的究极原理。
微妙且唯一的始源与末端的各种现象,此二者从根本上来说是相同的;就像“道”与“万物”,它们在“名”的世界中各自有着不同的称呼罢了。与其来源相同的“玄”——指遥不知底的深渊,在比它还要深奥的渊底之处,展露着微妙始源的诸多作用。
第四章 、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和第三十七章均有关于“道”的记载。
”道常无名“。(第三十二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
”无名“=”道“=”始源“→”有名“=”天地“=”母“→”万物“。
“名”代表的是名称、言语与概念之意。“名”必将对应于实体,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方式以便于世间通用 。而物体的名称本就是由人随意取的,所以“名”对实体来说实为次要。庄子说过“名者,实之宾也。老子尊“无名”与“不言”为贵,对于言辞和观念有着强烈的不信任感。
”玄“原本指的是一遍遍晕染而成的红黑色,后转变为用其深邃的色调来比喻艰深难懂的奥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