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教根本之遗教总结

佛教根本之遗教总结

作者: 佛天慈佑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5:04 被阅读15次

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繁耆迦精舍。当时有许多弟子去世,阿难不断询问他们的死后情况。佛陀一一解答后,说:“阿难!人生之死,有何不可思议!然,人之死时,皆来问我,阿难!其令如来疲烦。”

佛陀三十五岁时悟道,说法四十五年,桃李满天下。弟子众多,难以一一“受记”。佛陀宣说法镜:对佛陀具足正信,相信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对于法具足正信:“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益、应来见、明了、导至解脱,令智者各自体证。”

对于僧伽具足正信:“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善正行、正直行、奉法、具足净戒。世尊之弟子僧伽,是四双八辈,值得供养、恭敬、礼拜,为世间之无上福田。”圣声闻是圣者所喜爱,其戒行不缺、不坏、不瑕秽,令人解脱,为圣者所赞叹,不为其他所污而于三昧增长。

对于佛法僧戒四法,生起不坏净信,即可预期各自之未来:“于我地狱已灭,畜生道、饱鬼道及其他恶趣灭;我证须陀洹果,住不退转,必到达正觉。”

世尊在竹林村,过最后一个安居。由于年事已高,“忽患激痛之痢病,几乎近于绝命。”佛陀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打算与弟子们告别。阿难是佛随侍,目睹佛陀变老,不免担忧。但他自我安慰道:“世尊于比丘众尚无教命,此时世尊当不入灭。”

佛陀说:“我对教法毫无保留,我不是怙主。”“我已老、衰耄矣!我之旅路将尽、年寿将满,年龄已八十矣。阿难!犹如旧车辆之整修,尚依革纽相助,勉强而行。阿难!如是,想如来之身体亦复如是。阿难!当如来停止一切忆念,而入于灭受想三昧时,阿难!如来之身体,始为健全安稳。”

佛陀说:“阿难!于现在或我灭后,若有人自作洲,自作归依,不归依他人;以法为洲,以法为归依,不归依他人者,阿难!彼等于我比丘众中,将在最高境地必定乐于修学。”阿难接受了佛陀“重法轻人”的教导。

一日,佛陀入毗舍离行乞后,在遮波罗庙午休。佛陀说:“阿难!若有人修习、多修习四神足,修到充分,积聚至极顶,则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若欲省得寿量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然,如来修习四神足已达极顶,如车、如家屋之基础确实可用。阿难!若欲者,如来之寿量可留住一劫或一劫以上。”佛陀连续三次明示阿难,可惜其心被魔覆蔽,没有请佛住世。

佛陀宣布:“如来之般涅槃应已不远。此后三月,如来将般涅槃。”此语引起极大的震动。阿难这才恍然大悟,赶紧请佛住世,可惜错过了时机。佛陀说:我曾明示过几次,你没有在那个时候开口,便难挽回。“阿难!此是汝之恶作,汝之罪过。”

如今,“如来已弃、舍离、提舍寿命之因行。”我也已经确实宣告:“不久如来将般涅槃,从此三月后,如来将般涅槃。”这是无法撤销的。

之后,佛陀来到大林重阁讲堂,召集所有在毗舍离附近的比丘。佛陀当众宣说:“诸比丘!我所知及为汝等宣说之法,汝等应善理解、实践、修习、宣布、令此梵行,长续久住,此则为众生之利益、幸福,慈愍此世间及为人天之利益、幸福者何耶?此即:四念处、四精进、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佛陀继续对比丘们宣布道:“诸比丘!我告汝等,诸行是因缘和合法,皆归老朽坏灭,当精进不放逸。不久如来当般涅槃,三个月后,如来则般涅槃。”

佛陀永别毗舍离后,往赴犍荼村。他不断教导弟子们:“若有觉知、通达圣戒、圣定、圣慧、圣解脱等四法,则断尽有欲,灭尽导有之渴爱而永不再生。”“修戒成就,定则有大利益、大果报;修定成就,慧则有大利益、大果报;修慧成就,则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等诸漏解脱。”

后来世尊住负弥城之阿难庙中,于此宣说著名的“四大教法”。此教法与《嘎拉玛经》极为类似,表达了“依法不依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独立精神。弟子们当以法为依,以戒为师,不能迷信权威,一切都要经过验证之后才能信受。这是佛陀在为后世教务作铺陈,希望大众用“四大教法”武装头脑,警惕有可能出现的“变质”。

“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说:‘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义,我亲从世尊面前听、受。’诸比丘!对此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亦不应排拒。不赞叹、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而不合经、律时,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非世尊之教言,而是此比丘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而彼与经、律相符合一致者,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如来之教言,此比丘是善理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一大教法。”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言:‘于某处有僧伽长老及多闻和合僧团之耆旧高德。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师之教言,我亲从僧伽长老面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亦不应排拒。不赞叹、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合经、律时,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非世尊之教言,是彼僧伽长老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此等比较、照对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应为:‘此确实世尊之教言,是彼僧伽长老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二大教法。”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处有多闻、知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众多长老比丘等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我亲从其长老比丘等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等长老比丘等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相合经、律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非彼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等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彼世尊之教言,彼长老等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持此为第三大教法。”

“复次,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言:“于某处有多闻通达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之一长老比丘居住。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所说,我亲从彼长老面前听、受。’诸比丘!汝对彼比丘之所说,不应赞叹、不应排拒而善理解其辞句,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而不相合经、律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非彼世尊之教言,是彼长老之误解。’如是,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此等相比较、相对照经、律,与经、律相合一致者,则其结论为:‘此确实世尊之教言,彼长老之正解。’诸比丘!应受此第四大教法。”

其后,佛陀往波婆城,住在波婆城铁匠子准陀的庵罗林。中午,佛陀赴准陀家中应供。因食物问题,引发严重痢疾,甚至便血。佛陀欲赶往拘夷那竭,由于身体虚弱,不断腹泻,以至于严重脱水,佛陀不得不数次停下来饮水休息。

佛陀度阿罗罗迦罗摩之弟子福贵,福贵遣随从取来两件柔绢金色衣欲供养佛陀,佛将其中一件交予阿难。阿难将衣服披在佛陀身上,发现佛陀肤色异常白皙,使金色衣色失去光辉。佛陀说:“如来成无上等正觉之夜,及入无余涅槃界之夜。于此二时,如来之肤色,极为清丽。”

佛陀将在圣地:拘夷那竭末罗族之恕跋单林沙罗双树间涅槃。不断赶路,经过脚俱多河时,佛陀沐浴饮水。到庵罗林后,佛陀安慰准陀:不要以为供佛最后一餐是不祥的。供养佛陀成道与涅槃之前的一餐,是更为殊胜的,有大利益及大果报。准陀因此善业,将会长寿,将来生为良好种族,将会安乐,将会名声广播,将会上生天界,将会得君王位。

佛陀来到沙罗林,在双树间敷床座,床头向北。佛陀极为疲倦,偃卧不起。这时,树开非时之花,并从虚空降下曼陀罗华,散落供养如来。尊者优波摩那在佛前为佛执扇,佛陀让他站到一边,以免挡住前来瞻礼的善众。

大众中有离欲爱尽者,他们正念正知,自摄忍受,言:“诸行无常,不如是者,如何可得!”而那些尚未离欲的,嚎啕大哭,肝肠具裂。为了安抚大众的悲伤情绪,佛陀说:有信仰心的弟子,可以瞻礼尊敬四大圣迹:如来诞生处、成等正觉处、转无上法轮处、般涅槃处。如能朝礼恭敬此等圣迹,死后当生善处天界。

阿难请问佛陀后事安排。佛陀说:“阿难!汝等对于供养如来之舍利,不必烦虑。然,阿难!当自最善之劳力、善修、当自精勤不放逸,精专而住。阿难!对如来怀有信仰心之刹帝利、婆罗门、居士之智慧者,彼等当供养如来之舍利。”

内护当继承教法,外护当尽心杂务,佛陀指出一条良性循环之合作共赢的道路。修行者努力修行,护持者提供方便,修福修慧各臻其愿。

佛陀说:供养如来舍利的方法,可比照转轮王之规格。“阿难!彼等以新布包缠转轮王之遗体。新布包已,再用真新之麻布包;真新麻布包已,再用新布包之。如此一重一重包至五百重为止。然后置于有油之金棺,再盖外重之金棺,再堆上诸香积,火葬转轮王之遗体,而于大四衢道,建造转轮王塔。阿难!如是处理转轮王遗体之法。……(照此)建造如来之塔。若有人于彼处供养华、香、图绘及礼拜者,当长久获得利益、安乐。”

有四种人当为造塔。“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者应值得造塔;辟支佛应值得造塔;如来之声闻弟子应值得造塔;转轮王应值得造塔。”这样,“可使甚多之大众,内心清净。彼等于其处既得内心清净,于身坏命终之后,能生于善趣、天界。”

阿难知道佛陀时间不多了,他十分悲伤。佛陀安慰道:“阿难!勿悲、勿恸哭。阿难!我往昔岂非如是告汝乎!诸法皆如此,凡一法之生起,则具破坏分离之必然性,要其不坏、不分离则无是处。近亲者、可意者之别离亦复如是。阿难!长久以来,汝依慈爱、利行、安乐、无二之无量身业;爱语、利行、安乐、无二、无量之口业;慈善、利益、安乐、无二、无量之意业近侍如来。阿难!汝当善为精勤,可速得漏尽。”说完对大众高度赞扬阿难的忠诚与人缘。

交代完后事,佛陀让阿难通知拘夷那竭之末罗族人。人们赶来礼拜。随后佛陀最后教化须跋:“于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佛陀作出最后遗嘱:“依我为汝等所说之法与律,于我灭后,当为汝等之大师。”“阿难!年长比丘应呼年少比丘之姓名,或以“友!”称之。年少比丘,应呼年长比丘为“大德!”或“具寿!”“于我灭度后,僧团若欲者,小小学处可以舍。”“于我灭度后,对阐怒(秘藏)比丘,应施行梵坛罚。”“随阐怒任意说语,然诸比丘不与之言谈,不劝告、亦不教诫彼。”

佛陀再三确认,在场所有比丘均无疑惑,准备涅槃。“诸比丘!今,我告汝等:诸行皆是坏灭之法,应自精进不放逸。”此是如来最后遗教。

然后世尊即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起而入灭想定。

再世尊由灭想定起而入非想非非想定;由非想非非想定起而入无所有定;由无所有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初禅;由初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后,直入于涅槃。

大地震动,天鼓响鸣;世人惊恐、身毛竖立。拘夷那竭之末罗族人,以舞蹈、歌唱、奏乐、香、花鬘,恭敬、供养世尊之舍利,并张搭天幕,奉供曼陀罗花鬘,如是七日。在此期间,尊者摩诃迦叶与五百大比丘众,正由波婆进行至拘夷那竭之大道,见一外道持曼陀罗华,才知佛陀已般涅槃。

大众中有一位老年出家的须跋比丘,他对伤心的人们说:“止止,友!勿悲、勿恸哭,我等完全从彼大沙门获得解脱。‘汝等可行此,汝等不可行此。’来压迫、烦苦我等。从今我等,可为所欲为,其不欲者则不为之。”

此时,末罗族人已按阿难吩咐,装殓佛身。末罗族的四位首长,沐浴更衣,准备举火。蹊跷的是,无论怎么点火,始终无法点燃。直到摩诃迦叶尊者赶到,对舍利作最后礼拜。揭开足盖,顶礼佛足。礼毕香积不点自燃。遗身荼毗后,不见尘烬,唯存舍利遗骨。

韦提希子摩揭陀王阿阇世听闻世尊已于拘夷那竭般涅槃,遣使者向拘夷那竭之末罗族讨要一份舍利,欲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同样,毗舍离之离车族、迦毗罗城之释迦族、遮罗颇之跋离族、罗摩伽之拘利族、毗留提之婆罗门、波婆之末罗族,全都表达想要供养佛陀舍利的愿望。

拘夷那竭之末罗族想:“世尊是在我等之村地入涅槃,我等不能将世尊之舍利分与他人。”香姓婆罗门说:佛陀倡导忍辱,不要因为舍利引发战争。大家应该融洽和好,将舍利分配八份,让佛塔广遍四方。

在此之后,毕钵梨瓦那之莫利耶族才得到信息。他们说:“世尊是刹帝利族,我等亦刹帝利族,我等亦应值得受一份世尊之舍利,我等亦为世尊造舍利塔并兴供养。”因为舍利已经分完,他们最终只得到了一些散灰。

韦提希子摩竭陀王阿阇世,于王舍城为世尊之舍利造塔并兴供养。毗舍离之离车族,于毗舍离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迦毗罗城释迦族,于迦毗罗城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遮罗颇之跋离族,于遮罗颇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罗摩伽拘利族,于罗摩伽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毗留捉婆罗门,于毗留提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波婆之未罗族,于波婆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拘夷那竭之末罗族,于拘夷那竭为世尊之舍利造塔供养。香姓婆罗门,造瓶塔供养。毗钵梨瓦那之莫利耶族,于毗钵造灰塔供养。一共八舍利塔、一瓶塔、一灰塔。

相关文章

  • 佛教根本之遗教总结

    一次,世尊住在那提迦的繁耆迦精舍。当时有许多弟子去世,阿难不断询问他们的死后情况。佛陀一一解答后,说:“阿难!人生...

  • 佛教根本之慧学指南

    佛教三学:戒定慧。戒为基础保障,定为观察能力,慧为根本课题。在佛陀时代,有些外道派别认为无色界禅定状态就是解脱,又...

  • 佛教根本之核心教义

    早期原人智力低下,每遇天灾,唯能惊恐躲避。自开始熟食,思维能力提升,才有自我意识。为安抚脆弱心灵,给予彷徨无依的人...

  • 佛教根本之戒学保障

    《善见律毗婆沙》云:“毗尼藏者,是佛法寿;毗尼藏住,佛法亦住。”“毗尼”即“律”,乃佛陀制定,关于弟子在修道生活中...

  • 佛教根本之定学基础

    印度传统定学是一种专业技术,佛教借用来辅助慧观。一般将禅定二字合用,实际大有不同。后出的佛教,扩充了定学的含义,此...

  • 佛教根本之观智道果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清净戒行,精进业处,依照特定课题,不断用功。逐渐开展七清净分...

  • 佛教的根本教义

    佛陀的根本教义 此所谓根本教义,顾名思义,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或原则,佛陀悟道之前的印度,没有这样的思想,佛陀的悟道...

  • 佛教的根本教义

    四圣谛:苦集灭道 五蕴 色蕴: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

  • 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很可能发生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内斗”!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涅槃后,佛弟子们为明确正法,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举行了佛经的第一次结集。佛教通常认为,这次结集是...

  • N米长卷.《佛遗教经》更新中 欢迎大家收藏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遗教经》:简称《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姚秦·鸠摩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根本之遗教总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ysk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