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某枝平台上录读《非暴力沟通》,说一说几点体会。
1.分享的乐趣在于启发和交流
每天在社群分享一小节,有小伙伴一边听一边跟着练习,说感受到了巨大的魔力。
“我和孩子的沟通以前也经常只是提请求,没有说感受和需求,常会说“你要早点写作业”,“你不要总是玩手机”。
事实上,这样简单的语言,孩子们总会认为是命令,如果我们能改一下沟通方式效果就可能大不同,我正在修正的路上。”
听到小伙伴的反馈,我也很开心:
“声音好听,内容受用,太喜欢啦。”
“我好感触,区分命令和请求真的很难,其实我们经常发出的是命令,并非请求。搞清楚请求和命令,我认为是非暴力沟通里面最难的大boss。”
“分享太赞了,里面那几个案例我都笑出声来了,一个是说下去推火车,两公婆吵起来了,一个是说半天也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还祈求别人能够比她先发现,太经典了。”
2.遇到事情先观察,不要急于评判
非暴力沟通的语言也被称为爱的语言,主要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观察是第一步。当我们遇到一个人、一件事,如果先入为主,认为他就是个“渣”或者贴上其他的标签,那么就会失去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而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而不受想法所限。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A分享了她被领导指责的事情,“做了十年了,竟然还出错!”
A觉得很委屈,开始自责和愧疚,为什么我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当她说出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小伙伴B给她支招:“你可以回应,都十年了,这点小事你都没有教会我!”
B还举例子说自己妈妈教包饺子,每次都指责她包的饺子没法看,太笨了;她一直学不会。某一次在亲戚家,一看就学会了。所以根源在于亲妈不会教。
恍然一看,似乎觉得两个例子似乎具有可比性;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B的建议本质是减轻自我的愧疚,而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
其实不管是自责还是指责别人都不是非暴力沟通的方式。
这里面A如果更深入观察,应该会去链接到自己的感受和领导的感受;然后采取方案。而自责和指责他人,都是应激地对抗。
3.爱的语言与生命的自主性
什么非暴力沟通这么有效呢?就如前面提到的这个沟通的前提是“爱”,不加评判地爱。
我们生而为人都有某些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会喜悦、兴奋;当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烦躁、不耐烦甚至愤怒、怨恨。但很多时候,人们无法察觉到自己的内在需求。
有位女士,说自己的婆媳关系不好,丈夫一家人似乎都把她当外人,所以她很愤怒,想要离婚。
继续交谈,她说感受不到爱和尊重。这里面爱与尊重就是她的需要,她非常看重;为此不惜任何代价。在她感觉不到被尊重的时候,就开始了反击。
结果可想而知,不会太好。
按照我的想法,这个方法不太可取。但是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用心地体会他人。给别人表达感受的空间,让感受得以释放;然后不做评判、不给建议。所有的决策权依旧在她手上。
在最开始交流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木偶和工具人,别人都欺负她软弱;而她没有选择,只能被迫承受。在最后,她越来越发现她一直有选择的权利,她是自主的;只是她有放不下的方面,比如孩子。可是所有这些并非她放弃选择权的根本。
非暴力沟通的底层逻辑是爱、柔软和慈悲,如如不动的状态。但这并非妥协,而是推动事物朝着积极的方面去发展。所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也是让我们拿回生活的主动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