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人都认为读书好,所以很多人就想多读好书,比如中外文学名著,但又对大部头的书望而却步,于是就去看评论,大部头名著有什么好,看完评论,有的人会认为,这道理我知道啊,我懂啊,我见过啊,是这么回事啊。
那么,还需要读大部头的书吗?怎么说呢,举个例子吧。
既然人活着很艰苦,但是人都想活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活着的过程,除了苦,还有很多滋味。人活着,享受活着的各种滋味也挺好。
再比如,养孩子很累,但是,在养育孩子的时候,那种辛苦和幸福的并存,是任何金银财宝也换不回来的,不是吗?
这个例子不知道能不能帮你体会这个道理。现在我们说回读大部头名著这回事。虽然名著无非就是那么几个话题:关于生命、人生、人性、爱恨情仇、国恨家仇、过去未来等等。
请你列举一下自己所知的名著,概莫能外。那为什么还要读呢。很简单,就是读的过程。
比如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如果我是这个人物,我会怎么做怎么想,是比他更高尚还是更卑劣;面临两难之地,我会怎么选择,是真情还是欺骗,是月亮还是六便士等。
读毛姆《人性的枷锁》六百多页的自传体小说,你就熟知了暗恋一个人的各种心思;你还可以体会到一个人是怎么挣脱人性的几个枷锁,最后找回自己自由心灵的。说的是小说里的人物,但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读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让你体验一回什么是杀人。

读雨果的《悲惨世界》125万字,你会敬畏生命,敬畏苦难。如果你认为自己情感淡漠,人世艰难,觉得活着没意思,不妨读一读这套鸿篇巨著。
你还可以读读余华的《活着》,把它和《悲惨世界》对比阅读,高下立见分晓。
再比如,读一读《红楼梦》吧,小时候读的是小儿女的疯闹,历经人世后再读,都是辛酸泪。好好活着,珍惜拥有的吧,最后谁的人生还不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呢。
可以说读几本名著,就仿佛经历过几个人的一生,自我人生体验会很丰富,这种体验和收获不亲力亲为地去阅读,实在难以体会其中的丰盈。
再比如,可以欣赏语言文字的魔力。去读《百年孤独》,然后再去读喜欢马尔克斯的中国作家的作品,比如莫言、余华、陈忠实等。这种比较阅读带给你的沉思,是语言文字难以传达的。
当下大家都熟知的一句话:道理都懂,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道理还是没有真的懂,二是过得好不好,不是你懂了多少,而是你做了多少。
多读名著的好,始终在那里,如果你不读,就与你无关。读了之后,你就会明白,道理确实是几句话就概括出来的,但给予你的思想和意义却是深远的。
所以说,读吧,读完一本厚重的名著,胜过你读万千杂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