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在《大宇宙中谈博爱》中,提到“现在的科学才能放大我们的眼光,促进我们的同情心,增加我们助人的能力。我们需要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博爱,一种实际的博爱。”这种博爱观,是在我们以往宗教博爱观(爱人如己,爱世间一切有识和无识之物)的基础上,推广了博爱的范围。
我想,只要是一切有益于人类发展,社会发展,人类幸福,社会和平……一切向善的力量,都可以称为博爱。
胡适先生对“古”的创新与丰富不仅体现在“博爱”,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中,将“《左传》三不朽”,进一步拓展为社会的不朽。如果说古人的“三不朽”是对精英而言,那么先生所说的“不朽”就是对于千千万万人而言,不分轩轾。将人置于历史长河中,社会洪流中,沧海中之一粒子,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却能形成累世之影响,人与人,古与今,不可分割。
不得不说,这种于“古”的拓展,才是“古学今用”。一味贬低中华古文化于人类大发展无意的人,不乏一些成名作家,是不是该学习下先生的治学精神?文化需要融合,更需要不断革新,但不是全盘否定,文化是发展的文化,正因为发展,才有了文化史上的熠熠生辉。谁也没说几千年的文字一直都在延用仓颉造的字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