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九地篇,应趋利避害,兼顾利与害;需合于利而动,无利则止。
“古之善用兵者,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
从前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见到对我军有利就打,对我军没有利就停止进攻。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没有戒备的地方。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是战争的指导原则。孙子十三篇,几乎篇篇在讲利。合于利而动,在兵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唯利而动,强调将帅用兵作战,需采用战术,制定方针,谋略要以现实的利害为依据。并不是唯利是图,见利就争,否则利会变成害。
合于利而动,是要兼顾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则动,则争,无利则止,则弃,动和争是为趋利,止与弃是为避害。
春秋战国时期,晋楚的鄢陵之战,是这一谋略的生动体现。
当时,楚军已迫近晋军,并摆开阵势。面对楚军的攻势,晋军众将在商讨对战策略时,出现了分歧,形成三种意见。
中军副将范文子认为据守而战,对己有利。中军主将栾书主张先守后攻,待楚军疲惫而攻之。下军副将郤至则主张速战速决。他深入分析了“楚有六间”(即楚军将帅不和,行阵混乱,彼此观望,纪律松懈,士无斗志等六大弱点),只要出战,一定能击败楚军。
晋厉公综合比较,进行全面分析,认为目前已具备速战条件和有利时机,所以采纳了郤至的建议,最终击败楚军取得了胜利。
合于利而动,要将帅能在战场上敏锐地鉴别什么是利,并能准确把握。战争中的利与害往往互为纠缠,利中有害,害中有利。因此,能准确识别利与害,就至关重要。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之战,英军决定在马岛登陆。但在登陆点的选择上,指挥官产生了不同意见。
多数人主张在马岛首府斯坦利港登陆,因为此港海滩宽阔,便于航空兵和大部队展开。一旦攻下此港,整个岛屿都将在英军的控制之下。可特遣队司令官伍德沃德少将,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马岛最北部的圣卡洛斯港。
这是一个小港,地形复杂,航道狭窄,运送部队的舰艇难于接近,还靠近阿根廷,极易遭受阿军的攻击。但伍德沃德认为,这些不利条件,恰恰是英军登陆成功的最有利因素。
主要因为这里的阿军防守最为薄弱,守军仅百十余人,而守卫斯坦利港的阿军多达一万人。英军的登陆部队也只有一千人左右,在斯坦利港登陆,英军处于劣势,而在卡洛斯港,英军处于绝对优势。
最终,英军采纳了伍德沃德的意见,果然轻易地占领了卡洛斯港,攻下了马岛。
合于利而动,不只局限于眼前的利益,要着眼于长远的利益。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虽领域不同,可策划谋略上大致相同。政治斗争也是以利益为准则,以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因保护和氏璧有功,又在秦王、赵王会面时,使赵王免受秦王的侮辱,回国后便被封为上卿。
这却引起了大将军廉颇的嫉妒和不满。他自恃有功,几次找茬,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都忍让了。
蔺相如的下属打抱不平:“廉将军如此无礼,大人为何一再受辱退让呢?”蔺相如说:“我和廉将军都是赵国重臣,我们之间闹翻了,会使敌国有机可乘。为了赵国安危,我宁愿自己受些委屈。”
后来,廉颇知道了真相,于是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这便是流传至今的“将相和”的典故。蔺相如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贤臣。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告诉我们要趋利避害。其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要趋利避害的,这是一条人生的不二法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