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年总结-认知

2018年总结-认知

作者: 夫礼者 | 来源:发表于2018-12-31 22:40 被阅读165次

    马上这2018年就要离我们而去了,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离2019年已经剩下不到1个半小时。过去的这一年里收获的不多,遗憾的却不少。正所谓”丑媳妇总得见公婆“,不论如何这总结还是得做的。

    概述

    总结大概分为两部分,本篇主要论述的是在马上这过去的一年里,对于思维认识上的思考总结和感悟,废话不多说,让我们这就开始吧。

    额外提一句,这篇文章的素材,时至今日攒了半载有余,接近两万字,初步完工,如释重负。

    1. 拖延症

    一直以来,笔者面对很多不喜欢的问题能躲就躲,不到万不得已总是拒绝去面对那些让自己感觉很难受,没有控制感的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每当迫不得已去面对的时候,其过程自然是非常狼狈,而结果也总是难以让人满意。最近而这一年来,慢慢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但多年的习惯想要改变,难度确实有点高。在接下来的2019年希望能够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来缓解甚至消除这个问题。

    在这一年里,笔者对这个问题尝试了不少的方法,也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1. 拖延症频发的一大原因是总是很容易找到一个短半衰期的事情。解决方案之一是想法隔离掉它们,正如《自控力》里提到的,增加接触到诱惑源的难度,让负责理智的大脑皮层重新起作用,能大大降低失控的概率。
    2. 进入"心流"状态前的一段时间内,人会有一种不适感(这段不适应即使不断练习也是存在的),不少人就是因为这种感觉而放弃了应该去做的事情,而造成了拖延症的频发。
    3.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千万搞木棍上的胡萝卜,孩子开始还能上一两次当,后面就直接磨洋工了,然后拖延症也就形成了。
    4. 拖延症频发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事情太多或者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不知道从何开始,不知道做什么;或者任务里周期太长,难以看到效果。

    2. 关于学习能力的思考

    经过近七年的思考,以及最近两年不断地总结(详见笔者的“学习如何学习”系列),对于学习能力的思考,开始进入提炼精华,归纳总结阶段。

    从小到大,老师,长辈,HR都告诉你——他们更在乎的是学习能力,他们希望你能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最好笑的,他们只告诉了你目的地在哪,却从来没有告诉你如何达到那个目的地;类似于这颗宝珠就在眼前这座山的山顶上,怎么爬上去你自己想办法吧。

    按笔者的理解,学习能力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就是解决你不了解/不能正确使用这个领域知识的这个问题。所以学习能力强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致分两种,解决已知问题的能力(称之为经验),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称之为学习能力);毋庸置疑后一种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非常难以考察的,笔者所在的公司经常为了如何测试面试者的学习能力而大伤脑筋。

    经过前期的沉淀,并在这一年里面通过刻意观察,发现解决问题也是有一些套路的,而这其中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能否将一个大问题进行分解,分解为小问题,分解为多个阶段。还有就是是否善于通过类比,对比等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问题。笔者见过不少人都是直接在输入口扔进一堆材料,然后跑到输出口去等结果,看见个错误,直接百度,再去输入口扔一堆材料,如此往复。就是一个问题对于它们而言就是一个整体,狗咬刺猬的感觉。要是网上百度得到是运气好,百度不到直接傻眼了,这神仙也救不了你。

    关于学习能力,能引申出去的还有很多,例如即时反馈的作用,专注的意义,笔记的重要性等等,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看清楚学习能力的本质后,笔者现在不会再回答说“我不会”, 而只会说“如果有需要的话,请给我一点时间”。

    3. 阅读

    今年阅读的纸质书籍大致有《软技能》,《自控力》,《人性的弱点》,几本本职的技术书籍(例如《从零开始学架构》),几本软考备考书籍(例如《系统架构设计师教程(第四版)》),以及几本投资入门方面的书籍(例如《聪明的投资者》)等等。阅读量相比较于前几年有所下降,一方面是因为需要思考的问题更多,更深入了,另外一方面也许是因为软考牵扯了太多的精力,慢慢地,发现自己也开始不能轻易地静下心来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需要引起警觉。

    今年关于读书的一大收获是 —— 看完一本书之后,不要急着马上转投下一本,回顾下,尽量写一篇读书笔记(但似乎每次读完书之后短时间内很难有再次翻开的欲望)最后就是以上书籍中的重点推荐(并不是其他书不好,这里列出来的书都是被很多人推荐过了的,只是本人感慨更多的是如下几本)

    1. 《软技能》,《软技能》读后感
    2. 《自控力》,掌控自己的人生,不做欲望的奴隶。

    4. 电子笔记本

    在经历了TXT,WORD,ONENOTE,GTD,GIT+MARKDOWN之后,笔者最终选择了WIZ作为笔记的载体(其实笔者开始倾向于WIKI了,哎!)。短短几年内,载体的多次变动导致笔者现在的知识体系支离破碎,重复性的内容过多,问题的已知解决方案查找困难等等诸多问题让笔者这一年以及过去几年里苦不堪言,这也是一直犹豫,却没有下定决心更换为WIKI的主因。

    所以,读者如果也有做笔记的习惯,一定要保持单一笔记本的习惯,血的教训啦!

    本小节原本是准备2100字左右的素材的,涵盖了关于笔记的概念,重要性,最佳实践技巧等等,最终还是选择了全部舍弃,毕竟本文只是总结,就没必要事无巨细了。

    5. 精力管理

    直到一个月之前,笔者还属于属于莽一波的选手,每天上班初始就是看看一共有多少任务,按照好恶,紧急程度排排优先级,咱们这就开始吧。一旦启动就不能停下,被打断整个人都非常烦躁,和同事之间是也因为被打断闹得不愉快,一天下来人累得跟狗一样,脑疼欲裂,真切感受到一种身体被掏空的无力感。

    以下只是笔者的总结,践行这些内容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从现在开始要慢慢学着控制自己的生活节奏 —— 凡事先计划,再执行,管理好自己有限的精力。首先是岁数大了,精力大不如前;其次任何时候都需要管理好你的精力,不要肆意挥霍。

    • 做自己该做的,而不是自己想做到。

    • 做事前稍微停留下, 花几分钟计划编排下接下来的计划。例如每天早上开始上班工作时,下班之后的夜生活计划,周末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计划。不要过于随性,偶尔放纵可以,但总是这么毫无章法必难以实现心中的目标。 不要直接直接开干,太无脑了,要有规划。

    • 计划一定要合理,可以少,不能多。人总是会过高地估计自己,过高的计划将导致计划总是无法完成,那就会失去对计划的敬畏。这是非常可怕的,对计划缺乏敬畏比没有计划更可怕。

    • 做计划的时候不用想那么远,几天里,甚至接下来的几小时内,都可以,没要求规划十全十美,也没要求你作千年大计,但是一定要有有计划,不要无脑。做完计划,执行时候就不要再去考虑做不做,而是思考怎么在时限内做完。

    • 日常生活中,每件事情,先入这周的待办,非常紧急的就写得简短点,有时候一堆两分钟事情一起过来的时候,人会产生惰性而懒得去放到TODO里,还是不要这样做, 这样当你觉得因为事情过多而烦躁时,看看这份清单,至少做到心理有数,放在脑子里增加记忆负担之外,还会因为害怕遗忘极大增加心理压力 。

    • TODO列表也是需要更新的。时间紧急的可以潦草,之后整理为标准格式。

    • TODO列表优先级按照 应该去做(重要)但不喜欢的 > 明显两分钟以内完成的 > 喜欢去做的 > 不喜欢做的 。记住四象限法则。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开始确实会感觉很难,但是形成了套路和习惯之后,规划所耗费的时间将很少,近乎一念之间。

    • 最后, 每晚抽出一点时间来回顾一天的行为。

    • 推荐阅读 精力需要管理

    只有将无意识的行为转换为有意识的准则,并严格执行,内化于心,不受外界干扰,我们才会更快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6. 即时反馈

    最早知道这个词已经是好几年前了,但直到去年开始阅读一些关于思维修炼的书籍,并于年尾看完《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之后,其对心里表征的解释,加之这一年以来的观察和思考,让笔者不断强化和提高对“即时反馈”的重视程度。

    • 即时反馈牵扯到的是人性,人性的弱点决定了即时反馈的重要性。所构建的即时反馈越有效,人就越有动力继续,表现出来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学习能力强。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将所学用于实践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即时反馈,以修正自己的理解,为下一步行动奠定稳固的基石。大量的实践,步步为营,及时看到反馈能大大增强学习的动力和乐趣,以及理解深度。别只看不动手,只看别人给你的结论,很快就会无聊,直至放弃或盲目的自信。

    • 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你总是需要将问题分解为小问题和阶段, 相对应地建立各自的即时反馈,以验证自己的方法或理解是否是正确的,在上一阶段的即时反馈生效后,再转向下一阶段,如此往复直到问题被解决。

    • 环境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是提供即时反馈的最重要的来源,错误的反馈会导致极大的修复成本。如果可以,请不断向更好的环境迁移。

    • 意识到即时反馈如此重要,试错的机就显得弥足珍贵。所以不论你在那里,你都需要先展示你的能力,让其他人或组织愿意让你去试错,然后你通过试错不断前进。

    • 依据所面临的场景,构建相应的即时反馈,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能力。既然是能力,那就是需要后天有意识的努力才能获得的。这项能力的主体必须是自己,别人能帮助的不多。

    7. 心理建设

    在这一年里,笔者还特意总结了过去这么些年,被笔者错误解的道理。关于这些,笔者在之前已经单独作为一篇文章进行了论述 —— 心理建设

    已经想明白的人不会和你说明大道理理解过程其中的曲折,相比较被骂装X,被质疑你凭什么教训我等等,还不如随大流告诉你一些大道理,虽然你们两人对这个大道理的理解完全不一样。

    所以一个已经想通的人想要误导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说的本身也有道理,例如可以对你说, 当你不熟悉xxx的时候,不要用它,你看看这都是什么,完全用错了, 要用就先自己弄熟悉了,但是你不用怎么会熟悉。当然这里不是给那么不顾后果,肆意引入一些自己无法掌控的技术,导致最终全团一起给丫填坑的人开脱,这段话只适用于那些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准备,但实际场景确实特殊,他只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人。

    还请记住,大道理的理解和践行背后肯定有很多小技巧,正是这些技巧让大道理变得可行。变得被人所正确理解和接受。如果对方只是告诉你这些大道理,而不连带告诉你这些技巧和细节,只能说明你还没有被对方所认同,继续加油吧,骚年!

    论述了这么多,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有一个好的心境。这比一味地灌鸡汤,打鸡血有效地多。坚定持续性投入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8. 保持思考

    勤于思考才能发现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它们会造成你的困扰,冲击你的三观,迫使你继续深入思考以解决它们。而你的能力正是在这过程中得到提升的,这类能力不会因为加班时间多或者工作年限长而自动送上门,它只会在你的苦苦求索,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慢慢来到你的身边。而这种能力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人的浅层思想太容易改变了,一个问题很少只有一个解决办法,它们都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而只有保持思考才能找出并抓住问题背后的本质,挑选出能适配未来的那几个。

    我们只有保持思考,保持自审,思考自己做的事情有哪些是重复性劳动,哪些又是可以自动化的,哪些步骤是可以改良的等等,才能不断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空闲时间思考那些困扰很久的问题,进而保证自己正在走向目标。

    另外即使经过深度思考后,对于一个问题也很难只有唯一的解决方案,这时候请仔细考量,并克制住频繁改变的冲动,保持迭代,而不是推到重来。

    最后, 保持思考的另外一种说法也就是俗话里的用心了,而另外一句俗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说的就是这个理吧。

    9. 环境的重要性

    之前网上还能看到不少"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争论,不过到了现在,这种似乎吸引流量的话题越来越有统一的认识了。

    • 能和强人呆在一起,你可以看到他的挣扎; 进而形成正确的心理建设(例如对待错误的态度,对待失误的心态)

    • 而且看看那些高人是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他们在面对一个问题时的行事套路,我越来越相信,万事皆有套路,我无法掌握所有,但可以和他人互相交流,彼此借鉴,互通有无。

    • “模仿”也是人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是这种能力才显得环境如此重要。

    • 人的一生,从一无所知的原始畜生状态,到明白很多道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你从零开始,经历痛苦的弯路与曲折才能获得,有一群睿智的朋友,让他们告诉你,这是互惠互利的

    • 人有向善之心,但你连善都见不到,你往哪善去?? 自己从无到有臆断出一个去向?

    • 当你在做一件注定很久才能看到回报的事情时,如果有人在你旁边告诉你你的坚持和努力方向是对的,你坚持下去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 底层的人聚集的环境,你必须摆出恶劣,咄咄逼人等等极坏的模样才能让他们有所收敛。而习惯一旦养成,或着一辈子呆在下面浑然不知,或者付出极大的代价扭转这种性格。

    • 当初到底笔者甚至被引导到预习是一种能力差的现象,很丢人 —— 哎呀,还预习呢,人家厉害的都是一遍过,甚至根本不听讲。所以底层环境出来的,白莲花那真是奇迹。

    10. 专注

    这是可以说是笔者在2018年遇到的最大的一个挑战,在此之前只是有着隐隐的感觉,但一是周围没有参照对象,二是笔者属于资深宅男,几乎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耗费在一件事情上,所以虽然效率低,但咱基数大呀。

    但随着今年纳入需要关注的事情数量的增多,所阅读的《软技能》一书中直接点出了这个词,更重要的是初次参加软考带来的强大心理压力,导致这个问题直接被推到了笔者面前,不得不面对。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觉有毒啊,不到晚上11点之后根本集中不了精神。在此之前都是看看短视频,玩玩游戏啥的,一直摸鱼到11点的时候突然心生愧疚,赶紧把书翻开读个四五十分钟,天天如此,魔咒一般。

    再回想笔者沉沦的那几年,曾经以为自己最大的资本是敢于感觉放下其他的东西去专注干一件事,但似乎,笔者只做到了前者,但对于专注的理解和践行却远远没有达到。现在回头看,26入行其实一点也不晚,醒悟得也不算晚,问题根源是效率太差了——如果能做到每晚2小时,周末9小时的80%的注意力集中去做一件事,三年下来神仙都拦不住你。 但是那种明知道该做什么,但是就是做不到集中精神,周末总想着休息下,即使学习也明显感觉到大脑不在状态,大脑拒绝进入状态。直到现在笔者都被这种噩梦所困扰。

    以下是笔者在 2018/10/17 8:21:00 准备架构师考试的时候记下的一句话 —— “真是佩服死自己了,咬牙早起半小时去学习,又把手机拿出看了全程,觉得视频太慢了,自己照顾得多来,但现实似乎不是。“

    坐以待毙不是笔者的性格,所以笔者在收集了大量资料后,选择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限时“,以及一个简单的心理准备——”进入心流前的不适感“。

    1. 根据时间管理的“帕金森定律”:给你多长时间,就会用多长时间,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无限扩展,直到用完所有时间。帕金森法则认为,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与所分配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密切相关,这就是不断迫近的最终时限的魔力。孩子如果把从放学回家到睡觉前的时间都用来写作业,并且因为根本不需要用那么长时间,所以就会摸摸这个,干干那个,消磨时间,到最后还有1个小时要睡觉的时候,才在逼迫之下认真写作业。所以,孩子写作业容易分心很有可能是他们意识到时间还很宽裕。限制时间之后孩子可以评估事情的优先级,先写什么作业,再写什么作业,这2个小时学习时间怎么安排最合理。跟孩子约定好每天只用1-2个小时专心学习,在这时间底线力量的驱动下,孩子会更加投入,提升学习效率,学2个小时,放松1个小时,这样一张一弛孩子也会觉得轻松。
    2. 在进入专注前,大脑会有刺痛感,这是正常现象,但坚持过去这几分钟就好了,马上就能感受到那种高效率带来的心情愉悦。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同时看手机娱乐和学习资料,会觉得很痛苦,没有效率。因为你在迟迟没有进入“沉浸”状态,一直在两种状态之间徘徊。这也让笔者想到公司的同事,都有看会手机或网页,然后再去敲会代码的习惯,真的不是什么好习惯。

    注意事项:

    1. 千万要给自己留出放松的时间,否则会反向侵蚀你的专注力,大脑和身体发现自己根本得不到休息,然后就开始怠工了。
    2. 尽力原则, 在使用了时间的帕金森法则之后,如果在时间限前需要休息尽管休息,尽力为主,但是不能将精力分散。
    3. 难以集中精神时, 强迫自己记录一些博客内容或者什么的,看看是否能够帮助集中精神。

    效果
    以软考结束为分割线,笔者目前只做到了工作日的晚上11点之前尽量专注,但周末时光依旧。下一步的改进重点是周末时光如何保持专注,以及工作日晚上的时间分配。

    11. 积累

    开始注意这个概念是在两三年前,但真正将其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并不断增加重视程度则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如果说笔者对自己过去几十年人生最大的后悔,那就是关于没有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对于笔记的重视恰恰是这一理念的实际表现。

    以往学习时,总是急着学好这个知识点之后,赶紧了解下一个;而忽略对正在学习的知识点的总结和记录,导致下次再来看的时候,几乎得全部重新开始;所以需要斟酌到底哪些是可以一带而过的,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

    再以阅读举例,思维境界的提升,或思维上的障碍就像河流中的堤坝,不间断地阅读和反思形式的持续不断的水流积累将不断增加堤坝前的水量,随着骆驼身上的稻草的到来,这个堤坝最终一定会溃堤,到时候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骆驼身上的稻草生效的前提是前期不断地积累,就像第五个包子有了饱腹感是因为前面四个打下的基础。

    我们一定要坚持积累,确保同样的问题只解决一次,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时间在你身上的沉淀不是仅仅是生理年龄上的加一,不要妄图年轻辈无缘无故的崇拜,谁也不愿意无缘无故给自己找个祖宗。想获得他人的尊重,请拿出你的资本,让年轻人看看岁月在你身上刻下的淡雅,睿智,从容。

    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真正含义是你能把你踩过的坑让后辈理解,让他们少走弯路;在他们迷茫时候,依据你过去的经历给予他们指点和信心。不是活得比他们长你就成了宝贝。

    最后,在这样的思路下,想想那群已经超前的人,他们不会在原地等着你,他们会继续精研已有技能,并对未知的知识存在旺盛的好奇心,它们会抱团彼此传授自己的技艺(这里面应该没有你),这种不是天赋(这里的天赋主要指代智商)产生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直到让你绝望,让你认命。比如下面这个,多少人见过这个名词吗、 “笔记技巧指导”(出自《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

    12. 坚持,坚韧

    曾经笔者被问及你的人生格言是什么的时候?都会非常迷茫,但是经过这一年,笔者可以很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 —— "坚持,坚韧"。

    • 慢慢的,相比较于聪明,笔者更加看重坚持,坚韧这两个品格,这也是现在的笔者所唯一相信的。笔者现在也只相信一类人 —— 能在一个方向持续投入的人,不论他现在做得有多差。可惜这两种品质都需要时间才能显露出来的,所以笔者在面对面试者的时候总是很纠结。

    • 人都知道努力,唯一的差距就是极少人坚持了下来,有部分根本没开始过,剩下的都是半路放弃了。而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就成为了其他人眼中的奇迹。

    • 我们羡慕别人取得的成就时,笔者更深有体会的是他为之长期的付出和隐忍,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人的孩子更容易成功,因为这些人会将这种思想(隐忍,坚持,努力,奋斗)潜移默化地教导给他们 ---- 地铁上观林书豪的纪录片有感。

    • 爱好(兴趣)并不会让人加快学习的速度,也不会让你变得聪明,爱好的真正用途是使得当事人可以将他人看来无比痛苦的一件事看待得不是那么痛苦(其实还是很痛苦),进而让人可以坚持下去,而坚持才是成功的胜负手。

    • 要做到坚持,你就必须要有坚韧的性格,面对流言蜚语,挖苦谩骂也要坚持下去的决心。

    • 制定计划,并能坚定不移地坚持执行下去,这一项能力真是非常非常得重要!

    •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要初心没忘,步子走的慢些又有什么呢?

    • 最后借用一句笔者非常喜欢的,出自《黑客与画家》的话结束本小节:”人们真正注意到你的时候,不是第一眼看到你站在那里,而是发现过了这么久你居然还在那里。"

    13. 延时满足感

    网络上关于学习与游戏的对比时,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汇就是延时满足感。这是学习天生的特性,正是这个特性让游戏能够屡屡战胜学习,让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一再失控。

    这里要举一个另外的例子,小说的大部分扣子,通常或明确说明并用另外一个压住(不会太多),或很快揭开,因为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坚持读下去——如果像学习一样几个月甚至半年才看到效果,那小说作者就真是用爱在写作了。

    对于这种天然延后性,除了像上面说的向娱乐活动学习,主动构建即时反馈外,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当延时奖励到来时候,你要仔细回想并记下你当时的感受,你的幸福感,记下它们有助于你在下一次面临选择时候,选择你应该选择的(延时奖励),而不是你想要选择的(短期奖励)。你回顾得越细致,你下次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就越高。

    14. 收获

    如果说今年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经历一次软考,以11月10号这个时间点为分割线,晚上回来终于不是抱着手机看到睡觉前一小时去慌忙看书了 —— 那时候看书就是个心理安慰。下了约定:11点之前学习,之后明确不进行学习相关活动。这也契合了最近看的《自控力》—— 降低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不给自己找理由的机会。

    以上是让我觉得很好的一个收获,如果能够继续坚持,对于马上到来的2019年,相信很多目标就变得容易实现了。

    最后

    2019年,你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年总结-认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mb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