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未病”一词由来已久,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谓“未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其范围也有所扩充。
含义大致有概括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cuó)后防复。
“未病”的第一层次含义是指“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
“未病”第二层次的含义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如间断的不适感、疲倦、头疼等。但尚未有任何临床实验室指标,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还没有达到“显化”程度。长期以来,人们对处于这个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
“未病”的第三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即未从单一病变器官传至多脏器病变,。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肝可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
“未病”的最后一层含义还可以理解为“病愈”后的健康维护,防止疾病的再度复发。强调人们逐步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亚健康是“未病”的表现形式
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是指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一时难以明确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失眠、忧郁、头痛等;因衰老,重病、慢性病的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不适。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是“未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医学倡导“上工治未病”,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情志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张“未病先防”和“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等医疗卫生保健思想。这些理论恰恰与人类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因此,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
“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第一部医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而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则对什么是“治未病”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上工治未病,何也?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