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朋友问我:“老白,好久没见你更文了,最近很忙吗?”。
对之,我报以微笑,以谢之。
诚然,在纷杂世态里,大家处在不同的坐标,都忙于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彼此之间会变得既熟悉又陌生。很多名字或概念存于脑海里,依然如故,所以熟悉。而一旦缺少实质性的交流,彼此的语气、传递的信息和涉及的内容及判断,会拉开空挡,不在一个频道上,故而又变得陌生。
但是,在急功近利趋利避害的当下里,能有人还在默默关注你,不时发来问候,确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所以,有时自认为我是世界上那个最幸运的人。当接到问候时,我之所以微笑,究其根源,还是源自于内心深处不禁泛起的一丝暖意吧。
的
近期的确很忙,但我想这一定不是最终理由。在忙乱的节奏里,处处所扰,难以去作深入的思考,拿不出完整的成果来,我想这才是最根本的症结所在吧。
古人曾讲:文以抒情、以言志、以授业、以载道。仔细想一想,我呢?
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迷恋于写诗。写诗是一种天马行空的手法,可以不做任何的思考,情之所至,涂鸦出来也就罢了,然而殊不知,我早已过了容易触景生情的年龄。年龄和阅历厚重了我,让我需要用更深远的视角去剖析身边的事事物物,用更科学理性的逻辑来总结世间的往复轮回,这或许是我新的使命。故不想再去重复那些矫情,或者说是拒绝表演的意味。
生活的哲学,源于真实的生命感知。我的专业还不够深,不够专,所以写的文字并不能以授业,或许被他人读了,更有误人子弟的嫌疑。再者我自认修行尚浅,认知层面只是处于术不及道的位置。再者,没有更深入的思考,很难有闭环的逻辑,真知就更难谈得上了。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文章不写也罢。以免,人为的空洞只徒以表明自己的浅薄,也会招惹来一些笑话。
不过,我最近还是颇为迷恋余秋雨先生传统文化的讲座,以至于前天夜里,听他讲盛唐文化,讲起李白杜甫王维,讲起颜真卿,旁征博引,声情并茂,不知不觉听到凌晨两点,才肯睡去。
其实早前,就有一个不甚成熟且片面的想法,那就是有朝一日,不再为生活所迫,有可以充分调配的时间时,静下心来,去深入地学习研究一下中国的历史。要知道,唐宋元明清,历来是我非常迷恋的几个朝代,特别是盛唐。
在历史和文化里,它们是一个又一个鲜明的符号,都是承载华夏文明繁衍挈代的步步台阶。它们各具使命,缔造历史,跌宕起伏,不可颠覆;又独具韵味,各有特色,既活灵活现,又偶尔活色生香。这一切,让我的心情与之强烈地碰撞,智慧的火花四溅。
不过,我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原因有二:一、其实繁杂生活里,也可以有一方净土,做自己喜欢的事,又何必以不现实的想法和借口,来为自己搪塞设限?只要你愿意,一切都不是理由,时间只是借口而已。二、知行合一,既然明白了就去做;时不我待,应该从当下马上做起,视之为内里良知的再次发掘。
所以,我不再犹豫和徘徊,在掌阅上下载了一些书籍,并为自己制定了阅读的进度。又在珠穆朗玛上注册了会员,来倾听那些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
我想,那些书籍和讲解,就像是盏盏明灯,会一直亮在我的心里,以助我做更远的旅行。
文字为白若微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