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中风暴——萨莉·鲁尼《正常人》读后感

作者: 文艺的雨茗同学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15:58 被阅读0次

    人们常常说你要是了解世界的苦难,就会觉得自己正在经受的痛苦是杯中风暴、不值一提。于是他们就以这种方式让人忽略对自己内心的看护,仍由那些正在经历杯中风暴的人慢慢溺水、无望地沉沦。

    《正常人》这本书将那些特殊的杯中风暴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同时又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下人的情绪和生活困境,有一种普遍性。它的畅销是有原因的。

    也有人高举着对严肃文学的崇尚,批判它的流行性,在我看来是极度荒谬而可笑的。难道只有被少数人组成的文学研究圈子所肯定的才是好文学?还是只有经典文学是好文学?毛姆的作品在当时畅销,难道我们今天不把他的作品称为“好文学”?杜拉斯的《情人》也很畅销,难道我们也要因此拒绝将这部名作加入“好文学”的划分?

    在我看来,一部作品能够引起人们广泛的共鸣,精确地捕捉当下人的心理与时代情绪,将人们想说出口又不知如何表达的东西化为文字,就足够被称为“好文学”了。

    以下谈谈这本书及其电视剧触动我的一些片段。

    首先,是这本书很好地表达了“孤独”这个状态的具体含义。如果说《挪威的森林》表达的是“个人的孤独”或是“远离人群的孤独”的话,那么这本书所表达的就是“在人群中的孤独”。这也许是更痛苦的。作者用一些这样的句子描述:

    此刻他独自一人站在一个拥挤的房间里,不知道该不该把外套脱掉。

    我跟他在很深的层面上不是很合得来,但我们是朋友。

    我们没什么相似点,比方说共同的兴趣爱好什么的。我们的政治观点可能也不一样。但是上中学时这些东西其实并不重要。我们在同一个圈子里,所以我们是朋友,你懂我的意思吗?

    他本以为和她在一起能不那么寂寞,结果这只让他的寂寞更加顽固,仿佛它牢牢地扎根在他体内,杀都杀不死。

    男主角康奈尔不断地迎合周围人,以便能够继续呆在这个圈子里,也受这个圈子带给他的所谓“安全感”的保护。尽管他知道自己和他们是不一样的。他模仿着“正常人”的言行举止:康奈尔希望自己知道别人私下里是怎么生活的,这样他就能模仿他们。但他又不能理解他们:他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行走在世界里,而他大概永远不会理解他们,他也知道他们永远也不会理解他,甚至不会尝试去理解。

    这些必然带来孤独和痛苦。因为使他不同,使他成为不了所谓“正常人”的是多数的观点、主流的社交、他人的目光、虚荣的表象。男主角康奈尔应付不了这些,但女主角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他相反的,她带着冷漠、麻木和绝望去应付人群,她根本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她将社交时形成的地位与阶级划分形容成梯子:

    玛丽安有时认为自己在梯子最底下,有时却认为自己压根就不在梯子上,不受其运作机制的影响,因为她其实并不渴望受欢迎,也不想为了受欢迎去做什么事。在她看来,梯子并没有提供什么明显的回馈,即便是位于顶层的人也没获得什么回报。

    她把自己从人群中抽离了出来,怀抱不可一世又极度自卑的矛盾踽踽独行,随之而来的是舆论的排挤与孤立。人都是社交动物,若非具有强大的内心是难以忍受的。因此很难说这两种应对方式孰优孰劣,只能说它们或许都一样寂寞与悲伤。

    而那些“正常人”们,也不一定快乐。他们将自己嵌在社会里,过于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跟着人群做出动作,不同的是他们是自然而自愿的。这难道不可悲吗?罗布的死或许证明了这一点:对罗布来说,最要紧的是获得他人的认可,被别人尊重,成为一个有头有脸的人。为了被社会接受,他愿意背叛任何信赖、任何善意。

    其次,她非常生动且细腻地展示出了许多情绪和社会心理,描绘出了爱情里的微妙细节,抑郁者的心理状态等等。

    她描写人们是如何对当下的生活感到陌生:玛丽安觉得她真正的人生正在很遥远的地方发生,在她缺席的情况下发生,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有一天找到它,成为它的一部分。

    她描写男女主之间的情感:如果她和康奈尔在一起时变得不一样了,那么这种改变并没有发生在她内部、她的人格里,而是发生在他们之间、他们关系的张力之中。有时她惹他笑,有时他很沉默、难以揣测,等他离开后,她会觉得亢奋、紧张,既精力旺盛又筋疲力尽。

    她描写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在意:她对他身体的感应几乎精确到显微镜级别,仿佛他正常的呼吸都足以让她病倒。

    她描写因为与不喜欢的人交往,男主产生的自我厌恶:加雷斯伸出手来,康奈尔绝望地、诡异地发现自己在和他握手。这是他成人生涯中的一个低谷。

    她描写一些男性对待女性的心态:男人们一直想要征服她内心的某样东西,而他们渴望征服她的欲望,看上去可能像是被她所吸引,甚至爱上了她。中学里的男生们试图用残忍和冷落来攻陷她,大学里的男人们试图用性爱和追捧,都是出于同一种目的,为了制服她性格中的某种力量。一想到人是如此容易被看穿,她就感到沮丧。无论她是受人爱戴还是为人不齿,到头来都没什么区别。她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上演这样的戏码吗——人们毫无愧意地争夺对她的支配权?

    她描写读书与不读书的人之间的隔膜:

    她在他身旁坐下来,问他,他的朋友埃里克和罗布知不知道他课外会读这么多书。

    他们对那些东西又不感兴趣,他说。

    你是说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世界不感兴趣。

    她写社交的真相:的确如此,佩吉和杰米都不是什么好人;他们甚至可以说是坏人,喜欢践踏别人。玛丽安感到愤懑,自己竟然被他们蒙蔽,竟以为她和他们有共同之处,竟然参与交易过他们兜售的友谊。上中学时,她以为自己不屑于如此露骨地交换彼此的社交资本,但她的大学生活表明,要是中学时有谁愿意和她说话,她也会和其他人一样恶劣。她根本没什么可高人一等的。“兜售友谊”“交换社交资本”,多么残酷的揭露。这个社会,有多少社交不是貌合神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男女主能碰到理解自己的彼此,磕磕绊绊中彼此扶持与安慰,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这本书带来太多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了。我们需要看一看这样的书,告诉我们: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也启示我们,我们都初来乍到人间,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对异己者的关注与评价,或许是最好的选择。而那些经历杯中风暴的孤独者们,那些将自己划分为“不正常的人”的人们,包括我,希望我们都能找到彼此的藤蔓,找到真正理解自己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杯中风暴——萨莉·鲁尼《正常人》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ez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