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七三】
海阳令邱公学敏,闻余到端州,即驰书与香亭,必欲一见。果不远千里,假公事到省,畅谈竟日,馈遗殊厚。记其佳句云:“山连齐鲁青难了,树入淮徐绿渐多。”
海阳,广东省旧县名,今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海阳县是岭东首邑,在民国之前将近二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为州、郡、路、府治所在地,是岭东地区(包括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民国三年(1914),因与山东省海阳县同名,海阳县更名为潮安县。晋太康元年(280),在原汉揭阳县的大部分地域上置海阳县,海阳县地域今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梅州大部。其地广及明初之潮州府、当今的汕、潮、揭、梅四市,且介乎汉揭阳县与晋义安郡之间,在潮州的建置沿革历史中起重要作用。隋开皇十一年(591),以原义安郡地域置潮州,州治驻海阳县。民国三年(1914)海阳县更名为潮安县。解放初定名潮安县,1953年,潮安县析出潮州市,即分成1县1市。1958年撤潮州市,并入潮安县。1980年,又析出潮州市。1983年,撤潮安县,并入潮州市。1991年恢复潮安县。1992年建潮州地级市,旧潮安城与潮安郊区分治,郊区另设潮安县,县治庵埠镇。2013年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
邱学敏(生卒年不详),浙江鄞县人。乾隆二十一年 (1755)举人。以教谕衔管松阳县训导,被选中修《四库全书》。督学以其才优荐擢知广东保昌县。保昌有刁吏号“满城虎”害民甚剧,到任将其置以重刑,百姓称快。保昌山地贫瘠,开渠灌田,使瘠土成沃田,考绩获一等。后调潮州府海阳知县。
端州,旧地名。后作为广东省肇庆府的别称,今有肇庆市端州区。汉元鼎六年(前111),置高要县。隋开皇九年(589),设端州。天宝元年(743),复置高要郡。乾元元年(756),改为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年),设肇庆府。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设肇庆路。明洪武元年(1368),复设肇庆府。明至清宣统三年(1911),一直设肇庆府;高要县城历为上述郡、州、府、路的治所。民国二十九年(1940),高要县城改称肇庆镇。1949年11月、1958年4月,肇庆镇两次升格为肇庆市(县级),不久均撤销,仍属高要县。1961年,肇庆镇再次升格为肇庆市(县级)。1988年,撤销肇庆地区,肇庆升格为地级市,原肇庆市设立端州区(县级)。。
香亭,即袁树,字豆村,号香亭。时任肇庆府知府。袁枚堂弟。
网友评论